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吉林打造“微运动场”、补充体育师资、做活体育赛事
“每天2小时”练就阳光少年
中小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校内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实现率100%;中小学校冰雪运动课程覆盖率100%;2025年已建成足球特色学校740所,将建成冰雪运动特色学校800所……
今年以来,吉林省深化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改革持续推进,学生、家长和学校都直接感受到了变化: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脚下有力、眼里有光,脸上有了更多的笑容……
走进梅河口市解放街中心校,张贴在学校公告栏里的课程表十分醒目。“学校严格执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按要求排进课表并张贴公示,让师生都能看得到。”梅河口市教育局党组成员、专职督学李跃伟说。
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上、下午各开设一次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全面实行课间15分钟制度,为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2小时提供“硬保障”。
真正落实好每天2小时的校内体育活动,场地不足和师资缺口问题必须解决。为此,近年来,吉林省投入2100万元试点实施“活力操场”民生实事项目,为中小学操场添置体育运动器材。在原有运动场地的基础上,吉林省教育厅指导各地各校提升校园体育场馆使用效率。通化市实验中学教学楼后的闲置空地夏季变身排球场,冬季则浇筑成冰场;梅河口市第五中学将走廊转角处设置成跳绳“专区”……
优化操场功能区、错峰使用、改造闲置空间拓展运动场地,一套“组合拳”下来,学校里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微运动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资源利用更加合理。
为满足体育师资配备的需要,从2025年开始,吉林省每年在省属公费师范生计划中增加体育学科招生计划60人;选派优秀运动员、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教练员;组织省内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
如今,在吉林省,“每天2小时”扎扎实实的行动,有了可知可感的效果。
最近,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篮球队不仅在全市中小学生篮球赛上获得冠军,还在全省比赛中夺冠。“在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全校的篮球比赛,半数以上的孩子都能参与进来!”该校篮球主教练朱俊卓告诉记者。
近年来,吉林积极布局“竞赛一体化”,持续推动建立定位清晰、层级分明、衔接有序、优质高效的分学段、跨区域的五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据介绍,全省校园足篮排、游泳、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15个类别61个项目的竞赛项目精彩纷呈,学生参赛热情空前高涨。班、校、县、市、省五级竞赛体系无缝衔接,无论是课间的班级小比赛还是省级赛事,学生们都积极参与,体育氛围日渐浓烈。
足球运动在延边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今年5月,吉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2025年足球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长春市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遴选6所小学、3所初中和1所高中作为试点学校,建立“631贯通培养”体系。
据了解,2025年已有30名足球特长生顺利进入长春市实验中学的足球特色班。此外,长春市天勤高级中学已完成首批足球特色班招生,在全省范围内招收140名足球特长生,通过引入德国勒沃库森青训体系,与校园足球培养相结合,推进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体系化、专业化、国际化。
“吉林将锚定健康第一理念,让每一名学生参与体育、感受体育、热爱体育,在体育运动中锻炼体魄、掌握运动技能、展现体育风貌,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学生积极投身体育运动的新风尚。”吉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本报记者 杜亚丽 李莹 通讯员 乔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