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5日至17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在广东珠海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在北京市东城区培新小学的展台上,一本本学生手绘的校园手册、一件件中轴线主题文创作品,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驻足交流。这些充满童真与创意的成果,展现了学校在实践育人道路上的探索与思考。

秦琼展示学生创作的校园导览手册。邱晓琴/摄
“这是由五年级学生自主设计绘制的,前后修改了许多遍才最终定稿。”培新小学德育负责人秦琼老师手持一本卡通风格的折页手册介绍道。学生们不仅手绘出校园全景与各楼层的特色布局,还将导览内容制作成视频,访客扫码即可“云游”校园,沉浸式感受校园文化。
除了校园导览手册,一本由学生设计的北京中轴线主题年历同样引人注目。“这是一份毕业生留给母校的礼物。”秦琼回忆,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萌发灵感,将中轴线历史文化融入创作,手绘完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台历。
北京中轴线上的天坛为何成为学生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元素?秦琼解释道,学校天坛校区毗邻天坛公园这一北京历史文化地标,地理上的亲近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天坛及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还开发了综合实践课程《天坛的N种打开方式》。
“学生们试着为天坛古树起名,用亲身经验设计网红景点拍照打卡攻略,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天坛文化内涵。”秦琼表示,这门课程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索天坛,将文化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
与此同时,学校依托近邻国家体育总局的地域特色,开发了《走近中国女排》实践课程。在中国女排重回巅峰之际,学校将少先队活动课搬进女排训练场馆,让学生通过采访、调研、体验比赛等方式,切身感受女排精神的魅力。
“我们利用身边资源打破校园围墙,让学生在无边界的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秦琼强调,这种实践模式不仅内化为学生的品质素养,更培养了学生的多元能力。

教博会上,培新小学带来诸多创新案例。邱晓琴/摄
从学生设计的吉祥物“竹娃”,到各类创新课程案例,培新小学的实践育人探索,既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让课堂更加生动有效。如今,在培新小学的校园里,课堂与生活的链接日益紧密,文化的种子在实践中悄然生根,孕育着新时代少年的成长与梦想。(光明网记者邱晓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