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十四五”期间,在数字教育方面,我国已建成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7亿多学习者,世界规模最大而且高质量的智慧教育平台。为此,要继续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高校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要阵地,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关键环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DeepSeek模型体系完成了对传统大语言模型的超越,将有效助力高校推进数字教育范式跃迁与路径创新。
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教师是掌握知识的权威,主要将筛选过的知识当面传授给学生。虽然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于20世纪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但在工业时代的实践中,为确保知识的准确性与系统性,这一理念依然没能改变标准化的知识传授体系,高校教育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到了智能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教育的冲击是系统性的。智能技术不再是脱离教育过程的载体,而是成为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高校教育的范式跃迁不仅发生在技术层面,更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教育的组织形态等。第一,高校教学更趋于虚实结合。在数智时代,之前的教室转为虚实结合的环境,突破了物理意义上的空间界限,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融合。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可以在虚拟技术的协助下进行沉浸式体验,并得到符合自身个性的指导。第二,高校教育资源的形态得到拓展。在数智时代到来之前,高校教育资源主要是教材和讲义,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教育资源向持续更新的数据拓展。在很多情况下,智能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实时生成精确的学习内容。第三,高校教育的功能逐步深化。高校教育不再只是拥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着培养学生在智能时代保持人的独特性的功能。事实上,当智能技术足以承担数据处理任务时,人的认知领域自然会进入到对知识本身加以批判反思的深度。
面对这场深刻的范式变革,高校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的创新探索。这些创新不是对现有体系的修补,而是要从根本上重新构想教育的形态和功能。高校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系统,这个系统既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又要坚守教育的人文特质。
首先,必须重构高校教学体系。高校应当重新审视课程设置的目标和方法,将重心从知识的覆盖广度转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深度。可以设计更多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应该将人机协作能力作为基础素养,纳入所有专业的教育目标。所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要求学生与AI系统合作完成研究项目,课程评估的重点不是最终成果,而是学生在与AI协作过程中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也就是那些人工智能难以模仿的人类独特能力。
其次,必须对高校学习环境进行智能化改造。一方面,要使高校硬件设施升级,建设智能教室。如此一来,新的学习环境成为支撑多样化教学的空间,既能帮助教师完成传统的知识讲授,也能协助学生完成项目讨论和成果的数字展示。另一方面,促进线上学习平台的建设。不同于简单的资源堆积,线上平台建设应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合可自由移动的智能显示屏幕,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建构学习环境,这样就能使线上平台成为智能教学伙伴。
再次,必须改革高校评价体系。在智能时代,可以通过开发AI教学评价系统,实时更新教学评价内容。与此同时,必须建立鼓励创新思维的学生评价机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开发能够记录学生创新能力的档案系统,形成一幅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数字画像,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准确的引导。
此外,必须更新高校教师发展体系。高校教师需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重大部署,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要做智慧教育的先行者、实践者、协作者、推动者,坚持自主学习、数字学习、终身学习,努力成长为兼具教育智慧与数字素养的优秀教师。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可以先培养一批掌握智能教育技术的教师来带动其他教师,并积极打造教学案例,使智能教育能够全面铺开。
在智能时代高校教育范式跃迁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只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目的。“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因此,智能技术在高校教育方面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促进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根本使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理解复杂世界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在智能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因此,必须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异化风险。“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智能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智能技术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都不能改变其工具性地位。当教育过程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和算法时,要防止将学生简化为可量化的指标集合,要保留教育中那些不可量化的维度,即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美的敏锐感知、对善的深切关怀。如果在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智能技术,可能会忽视那些构成人类本质的深层次价值。这些人类特有的品质,恰恰是智能时代教育最需要珍视和培养的。因此,在推进技术应用的同时,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价值判断力,使他们能够驾驭技术而不是被技术所驾驭。
同时,要极力维护高校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且应当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在人类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历程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分配却常常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并不意味着高校教育资源能够公平合理地分配。通常情况下,所存在的数字鸿沟不仅表现为硬件设施的差异,还表现为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差距。因此,高校要积极为数字资源不足的学生提供支持,同时为智能技术应用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保障,避免数字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失衡。
作者:陈元,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