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既是关系千家万户福祉的家事,也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国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新定位和新使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这些战略部署为高校借助人工智能革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当前,受国际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经济转型深化、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表现为企业对掌握数智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招聘难”与大学生因专业能力适配不足“就业难”的现象并存。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数据驱动的精准性、场景模拟的沉浸式、资源整合的高效性等优势,正成为打破传统培养局限、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新生态的关键力量,助力高校培养出更加适配“十五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动态适配新生态:锚定产业需求,重构数智化教学内容体系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明确了未来就业市场对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新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打破传统课程中知识更新滞后、学科壁垒森严的问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与产业需求实时对接的课程体系。高校可依托AI技术对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动态和岗位需求进行实时数据采集与深度分析,精准识别不同行业对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进而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将数智技术模块有机嵌入各专业教学环节。
“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为高校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革新课程资源供给模式、破除传统时空壁垒提供了战略指引。高校通过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智能体以打破课程资源时间与空间维度限制,遵循资源整合-机制创新-效能转化的逻辑层次,将数智技术与教育教学规律深度融合。
从资源整合维度看,人工智能教育智能体可系统性打破课程资源的空间壁垒。高校依托该智能体,能够对分布于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课程资源、行业需求、行业案例等资源进行全域化归集,通过智能分类、结构化处理与标准化转化,消除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带来的获取局限。在机制创新层面,人工智能教育智能体可有效突破课程资源的时间约束。通过构建自适应学习推送机制,智能体能够依据学生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与个性化需求,实现课程资源的全天候、精准化推送,打破传统教学中固定时间授课、统一进度学习的模式局限。从效能转化角度而言,人工智能教育智能体可推动时空壁垒破除后的资源效能最大化。智能体通过对学生资源使用数据的深度分析,能够精准识别资源应用中的薄弱环节与优化方向,进而动态调整资源供给结构与推送策略,实现“资源供给-学生需求-能力提升”的闭环衔接。
个性精准培养新生态:依托数据驱动,再造闭环式能力提升机制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并强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的全面发展投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突破传统教学中“统一化、标准化”的局限,着力解决因“一刀切”教学模式导致的学生个体优势难以彰显、能力短板无法精准补齐的现实问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化培养体系。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关键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精准画像-个性化指导-动态反馈”的闭环培养机制。
在精准画像环节,高校依托人工智能搭建多维度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整合学生课堂互动频次、作业完成质量与时效、课程考核成绩、实践项目参与深度、职业倾向测评结果等多元信息,精准勾勒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知识掌握薄弱模块、学习节奏偏好、能力优势领域和职业发展潜力,形成动态更新的学生个体画像数据库。在个性化指导环节,基于学生个体画像,高校结合学科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运用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学习路径与能力提升方案。在动态反馈环节,人工智能系统实时追踪学生学习过程数据、能力提升效果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评估个性化指导方案的实施成效,并将反馈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与教师。学生可依据反馈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可基于反馈优化指导方案,同时系统根据反馈数据动态更新学生个体画像,为下一阶段的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形成数据采集、画像构建、指导实施、效果评估和画像更新的持续迭代闭环,切实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育人目标落地见效。
产教协同实践新生态:构建四方联动,搭建场景化育人平台
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关键作用。“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些部署为产教协同实践新生态构建提供了战略指引。要以产业需求为锚点,从课程共建共研、政企研学协同、双师双向培育、创新载体整合四个维度搭建场景化实践育人平台,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脱节问题,为“十五五”时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输送适配人才。
课程共建共研维度聚焦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动态适配。高校需联合行业企业围绕“十五五”规划建议中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共同梳理岗位核心能力需求,将产业前沿技术标准、生产实践规范与项目案例融入课程设计。构建“产业需求-课程设计-能力输出”的闭环,确保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行业岗位要求直接对接。
政企研学协同层面注重多方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流动。政府需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搭建跨主体协作平台,推动政策资源、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精准对接。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引导高校与企业围绕重点产业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开展合作,鼓励科研院所参与技术成果转化与教学实践指导,形成政府搭台、高校育才、企业出题、科研院所破题的协同格局。学生在参与真实产业项目过程中,能提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推动产学研成果反哺教学,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双师双向培育是强化场景化育人实效的关键支撑。高校联合企业建立师资双向流动机制,选派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与管理实践,积累行业经验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邀请企业技术骨干、高级管理人员通过兼职授课、实践指导等方式进入校园,将产业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这种双向培育机制既解决了高校教师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也为学生带来贴合产业实际的教学指导。
创新载体整合聚焦物理空间与资源的一体化利用。高校与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将企业生产设备、研发场景与高校教学资源有机融合,打造“教学-实践-研发”一体化场景化育人空间。学生可在平台上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开发、技术迭代与产品测试,在沉浸式实践中掌握专业实操技能与产业运作逻辑;同时平台也为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协同平台,推动教学成果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
素养综合培育新生态:聚焦人机协同,塑造德才兼备的就业竞争力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这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思想道德、人文素养、伦理意识和“人机协同”能力的培育,避免技术应用陷入“重技能、轻素养”的误区。人工智能技术虽能高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但在思想道德、情感共情、创新思维、价值判断、伦理抉择等“有温度”的能力领域存在局限,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未来职场中区分人才层次的核心要素。高校需在强化人工智能赋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塑造、人文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感受生命体验,从经典作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十五五”时期的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国家和社会大系统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让学生理解就业不仅是个人谋生手段,更是服务国家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并强调“加强科技法治、伦理、诚信、安全建设”。高校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充分重视对学生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定位认知的科学引导,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教学培育学生形成“人机协同”的思维范式与实践能力。
在学术研究场景中,学生可依托“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构建“AI增效+人类原创”的科研协同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数据构建个性化学习体系和“AI辅助+人类主导”的学习协同模式。在未来工作实践场景中,学生可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开展数据分析、趋势预测与决策辅助,帮助提升工作效率与决策科学性,构建“AI提质+人类主导人文与决策”的职场协同模式。
夯实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学认知与伦理把控能力,开设数据伦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伦理等通识课程,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数智技术应用的边界与规范,深入掌握数据隐私保护的核心标准、算法公平性的评价维度以及技术伦理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主动规避技术滥用可能带来的信息泄露、决策偏差等风险,树立“科技向善”的技术应用观,使其在掌握技术工具的同时始终坚守伦理底线、具备人文关怀,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够准确把握技术应用边界与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成长为“十五五”时期既强德行、懂技术、会应用,又明伦理、守底线的高素质人才。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窗口期。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抓手,构建课程动态适配、个性精准培养、产教协同实践、素养综合培育四大新生态,破解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难题,为“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高校要牢牢把握数智时代机遇,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AI技术的赋能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让大学生能够在“十五五”时期找准定位、实现价值,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作者:张太富,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