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
编者按:
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上海自2012年率先启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以来,逐步构建起“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体系。最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9个方面发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展现上海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成效,生动诠释新时代上海教师群体的专业风采与教育智慧,光明网推出“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系列报道。报道将通过案例剖析与名师讲述等,解码上海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为学生的体育运动提供科学干预指导,成为推动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沪上校园积极探索个性化干预指导,为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良好以下或相关指标存在不足的学生开具“运动处方”并予以跟进指导,加强对特殊体质学生的关心关爱,让体育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助力每一位学生在运动中绽放光彩。
数据驱动,让“运动处方”更加精准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运动数据成为沪上校园为学生开具“运动处方”的重要依据。
嘉定区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借助信息化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动态更新的体质健康档案。基于丰富的数据,系统自动生成一份个性化“运动处方”,针对薄弱环节等具体问题,为学生提供技术动作纠正方法、力量训练建议等详细改进措施。学生可以在课后自主观看教学视频,按照“运动处方”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练习,并将练习成果再次提交系统进行评估,形成“学习-练习-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上海市宝山中学学生在运动交互镜指导下练习动作
在上海市宝山中学的“AI+大课间”活动中,学校的运动交互镜不仅是“技术导师”,更是“专属教练”。学生可通过运动交互镜查询基于AI分析生成的个性化“运动处方”,系统会根据其体能数据、运动表现定制自适应锻炼方案,并利用骨架识别技术实时纠正动作细节,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全程管理,构建科学干预指导体系
一份有效的“运动处方”不仅需要精准开具,更需要建立全流程管理体系,确保干预措施落地见效。
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学生在练习仰卧起坐
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依托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如50米跑、仰卧起坐等项目的成绩,进而生成专属“运动处方”。对于50米跑能力薄弱的学生,处方可能是“加速冲刺训练套餐”,通过趣味短跑游戏提升速度;对于仰卧起坐吃力的孩子,则提供“核心力量强化秘籍”,包含特定的瑜伽动作和力量训练。更重要的是,学生拿着“处方”在晨练中“按图索骥”,体育老师和班主任会进行跟踪指导,特别需要帮助的孩子还能获得一对一辅导,确保了“处方”的执行率和有效性。
嘉定区震川中学针对肥胖群体开设了“健康生活训练营”,通过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形成了“筛查—建档—处方—跟踪”闭环管理。学校的健康管理平台根据营员的BMI、肺活量等12项指标生成个性化方案,并通过“家校钉钉群”推送营养食谱,开展“21天习惯养成计划”。两期训练营已帮助58名学员平均减重4.2kg,BMI达标率显著提升。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根据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对于体能较弱或超重的学生,体育教师会设计阶梯式训练方案,并通过智慧平台动态跟踪学生进步情况。这种精准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了科学保障。
育心励志,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运动处方”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体能指标,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生活方式。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面对学生体质差异,为学生开具“运动大处方”,从速度、耐力、柔韧、力量等多维度进行精准干预。这个“处方”开具的不仅是技术性的锻炼计划,更是充满温度的成长方案。学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路径,在运动中建立自信、收获快乐。
在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的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实施“运动处方”因材施练,分析学生的体质、能力按强弱分组,处方到人。对于体质较弱、能力较差或肥胖学生,教师从练习量和负荷上给予适当灵活的增减,以减少其心理压力,多鼓励他们锻炼,坚定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多所学校还特别加强对特殊体质学生的关心关爱,通过与医院、高校等合作,通过个性化的健康运动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体育锻炼,在运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并进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数据驱动到全程管理,从技能传授到人格塑造,上海中小学通过“运动处方”的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注入坚实力量。(记者 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