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演进历程中,钢琴音乐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经历了从引入、借鉴到逐渐本土化的复杂过程。本文基于对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并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钢琴音乐创作研究(批准号:21BD060)”的过程中对新俄罗斯钢琴音乐创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从历史与当代双重维度系统分析其成就与局限,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路径提出多角度展望。
历史成就与时代局限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在其走过的近百年历程中虽饱含了沧桑的破碎记忆,却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音乐财富,其中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主体——中国作曲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每一步发展都是理性的、立体的、多元的、逻辑的。中国钢琴音乐在近百年的演进中虽历经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仍逐步建立起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创作体系。学步阶段,他们开启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崭新乐章,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中国钢琴曲,同时引入了多声思维的碰撞和音乐审美的新思索。求索阶段,第一批成熟中国钢琴曲的成功,形成了在明确路标指引下创作中国风格钢琴曲的探寻之路,并自觉地达成了这种共识。发展阶段,中国作曲家群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依然在中国风格钢琴曲的探索上做出了不小成绩,留给后人数量众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中国钢琴曲。萎缩阶段,中国作曲家群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凭借各自的聪明才智依然坚持着钢琴音乐创作,并在后期的回复与热潮中创作出以古曲、传统民间器乐曲等为基础的优秀改编曲;复兴阶段,作曲家群在大好形势下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展开了从音高组织、节奏布局和音色音响构建等多维角度的创作设想与实践,产生了大批风格迥异、技法多样的中国钢琴作品,以上都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所取得的不容忽视的骄人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仍存在明显短板。由于钢琴本身是外来乐器,历史上与中国传统音乐缺乏亲缘关联,作曲家须从头构建其本土化话语体系。加之二十世纪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与多次文化断层、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制约了创作的连续性与艺术多样性,尤其在现代音乐语汇的探索方面,与西方仍存在差距。
发展的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
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百年发展后呈现出历史积淀薄弱与后期发展失调的问题。从文化源流上看,钢琴所代表的多声思维与中国传统音乐中以线性思维为主的创作、审美体系存在差异。键盘乐器在整个中国音乐史上处于长期缺席的境况,致使钢琴音乐创作缺少本土文化的滋养根基,作曲家在创作中须投入更多精力在中西音乐语言的有机融合方面。就它的后天发展而言,音乐教育、创作、传媒和受众面群体整体素质提升的良性运行机制长期处于发展不健全的状态;硬件方面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创作技术支撑体系的不完善加之传播途径的局限性与软件方面:作曲家的综合技术能力与文化自觉意识等方面都仍有待加强。尤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音乐传承发生断裂导致年轻一代作曲者对传统音乐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有所下降,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在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运动与社会变迁又进一步加剧了上述困境。可以说,在其百年的每一发展阶段都体现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发展失衡:早期的封闭导致资源稀缺,中期因意识形态干预致使创作路径狭窄,改革开放后虽创作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仍存在创作技术、审美导向、创作与受众面脱节等现象。这些结构性因素共同制约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创作生态中的结构性问题分析
二十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虽在复兴阶段构建起促进外部环境发展的基本框架,形成了教育、演奏、传媒等的全面稳步发展,但在这一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看似小但却无时无刻不对钢琴音乐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的问题,突出的体现在音乐教育、演奏和传媒等领域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不重视。
“重演奏、轻创作”现象突出。对于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来说更重视钢琴演奏事业。那些在国际赛场上取得奖项的钢琴家几乎位于电视传媒的第一线。对于怎样培养这样的钢琴家,在他们出名之后又怎样推广发展等相关问题都已形成了整体配套的教育和发展模式。总之钢琴演奏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型。毋庸置疑,这对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来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钢琴艺术的重中之重是决定钢琴艺术的核心因素——钢琴音乐创作。钢琴演奏与创作之间应是一种互助互长的平衡发展状态,而目前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和作曲家群就没有像钢琴演奏一样受到如此重视,而且对于培养创作人才以及之后的推广也都不成型。这严重制约了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同时引起连锁的传媒和教育的不良反应。
钢琴演奏界对本土作品的重视不足。至今国际大型钢琴演奏比赛中的钢琴文献几乎都是国外作曲家的经典作品,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我国自己举办的各类钢琴演奏大赛的大部分作品也都选自外国,这一现象值得深思。除了体现出在当今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确缺乏能够充分发挥钢琴丰富表现力、在世界钢琴文献中站得住脚的有分量之作外,最凸显的就是中国钢琴演奏界对中国钢琴作品的不重视。此外,大多数钢琴家的独奏会也很少有中国钢琴作品专场演奏会,多数是演奏一两首中国钢琴作品作为点缀,这也同样体现出中国钢琴演奏者对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不重视。中国钢琴家有义务有责任把推广、宣传本国钢琴音乐创作视为己任,在演奏国外钢琴作品之外,还应大量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即便少数致力于推广中国作品的演奏家,其曲目选择也往往限于部分经典作品,未能全面反映出中国钢琴音乐的多样成就,这不仅限制了作品的传播,也阻碍了创作与演奏间的有效支撑。
现今音乐教育体系对中国钢琴音乐的整合有待进一步深化,即便部分专门的音乐院校已把中国作品吸纳进教学范畴内,但缺少系统的课程支撑与教材创作,跟欧美发展成熟的音乐教育体系对比,我们在钢琴音乐的历史与理论研究等方面依然处于开端阶段。学生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完整认识欠缺,直接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阐释水平以及对创实传承的能力。传统文化传承断层及当代文化环境的演化,也给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年轻作曲家在吸收与转化传统元素时往往面临理解不够深入、转换过渡生硬等问题。
在商业化跟快餐文化十分盛行的大环境中,严肃音乐创作面临着极大压力。作曲家需在维持艺术水准的基础上,探求更多与当代审美相符的钢琴音乐表达途径。为了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不断创新,应从多个维度构建完整的中国钢琴艺术生态。该系统工程需要创作者、演奏者、教育者、传播者和受众共同参与此项工作,形成良性层面的互动机制。
设立教育、创作、演出及传播四者互动的协同机制,教育体系需切实强化创作人才集聚调整优化作曲课程体系,顾及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为创作呈上演奏专业教学需提升对中国音乐的专题剖析学习与训练,加大对本土音乐语言的领悟与表现力,为作品演绎给予支撑,创作跟演出的承接需经由新作品试奏运用计划、读谱工作坊等形式,推动作品及时获得演出及反馈;构建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合作体系带动创演深度互动,传播机构应拓宽本土作品的推广途径,依靠媒体、音乐节、艺术节等诸多平台增进公众认知,实现演出与传播的良性互动,应推动包含钢琴音乐、交响乐、室内乐在内的严肃音乐整体创作生态的发展,进而强化音乐评说体系搭建,发挥学术批评针对创作与演出的双向指引作用,做到各类机制之间有紧密衔接跟系统推进,面对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中国作曲家必须深入体悟传统音乐精髓。掌握现代作曲的技法手段,实现传统音乐精髓的创造性转化,激励跨文化对话且吸纳国际音乐的上好成果,打造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视野的钢琴音乐语言,同时关注新媒体适应传播规律创新推广招法,扩充中国钢琴音乐的国际影响力。
回望百年历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我们处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期,经济实力的增强、文化自信的提升与国际交流的深入均为钢琴音乐创作提供有利条件。未来中国钢琴音乐的前行需作曲家群秉持文化自觉,根植传统,面向当代,融汇中西,勇于创新;需教育、演出、传播各方协同努力,构建健康艺术生态;需社会各界共同支持,为严肃音乐创作开辟更广阔空间。期待通过系统反思与扎实实践,中国钢琴音乐能够开辟出既富民族韵味又具时代精神的创作新境,涌现更多跻身世界钢琴艺术之林的优秀之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孙娟,河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