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些高校学生参与自媒体创作——
“玩”自媒体须理性谨慎
“考试周生存指南”“一周穿搭合集”“社团活动分享”……时下,打开社交媒体平台,随手一搜就能发现一些高校大学生博主,粉丝破百万的也不在少数,视频热度甚至超过很多全职博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高校相关专业甚至把自媒体账号运营纳入专业课学习范畴。大学生做自媒体创作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怎样平衡学业与自媒体创作?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
一些大学生做自媒体受欢迎
浙江传媒学院大三学生陈苇婷从高中便开始运营自媒体账号,目前全网粉丝量已突破50万。“周六周日集中拍摄,工作日利用碎片时间处理素材、剪辑视频、撰写脚本”,她对自己的时间安排有着清晰规划。
“一开始做自媒体是因为喜欢记录生活,随着账号关注度的提高,自媒体为我带来了很大的个人成长,比如表达能力、沟通技巧、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陈苇婷说。
“在自媒体从业者中,大学生不在少数。”某自媒体平台从业人员王纪剑告诉记者,大学生的身份特点自带流量,很受平台欢迎。
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就业指导教师马运泽看来,相比中学时期,大学阶段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为自媒体创作提供了条件。“学校会开设一些与自媒体有关的选修课和微专业。各学院的新媒体中心也会鼓励有意愿做自媒体的学生参与实践。”
“作为新一代数字原住民,大学生对热点捕捉能力更强、接受新鲜事物程度更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姜朝晖认为,通过自媒体收获关注甚至收益,可以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理想,一定程度上对今后就业创业也有裨益。
2
热情高但内容规范性、创新性是挑战
尽管大学生自媒体创作热情高涨,但内容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
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关联分类前三的内容分别是教育、生活记录和美食,而专业科普、文化纪实等深度内容较少。
“学生通过自媒体记录生活的相对多一些,创作类的还是少数。”王纪剑观察到。
例如,经常有大学生抱怨,自己拍视频剪视频几小时,浏览量几百,点赞几个。“拍来拍去就几件事,不是生活Vlog,就是学习打卡、美食穿搭,要是‘不整活’,根本没人看。”
一些大学生找到了破局之道。“发掘特长很重要,其次多参考其他博主的拍摄特点、剪辑风格。”陈苇婷分享了她做自媒体账号的心得:“最重要的还是产出高质量作品,在各方面不断学习、革新,才能吸引粉丝。”
内容规范性也是一大挑战。在王纪剑看来,部分大学生不仅对平台规则把控能力不足,对内容界限把握能力欠缺,甚至出现一部分大学生为了博眼球而无视平台规则的乱象。
“在帮助相关专业学生做就业指导时,网络素养的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马运泽说:“支持学生实践的同时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媒体发展到现阶段,不论是平台监管还是内容创作,都经历了几轮革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师曾晓建议,高校学生更应深入思考专业背景带来的差异化内容,发挥专业优势,持续更新迭代,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中抓住机遇,提升自我。
3
须在学业与创作间寻找平衡
如何平衡学业与自媒体创作?高效利用碎片时间是重要解决方案。马运泽建议,大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日常闲暇时间进行视频素材的剪辑拍摄。
“建立系统化的内容模板和素材库,也能大幅减少重复劳动,提升创作效率。”曾晓建议。
她还提到,将专业所学融入内容创作,既能打造具有差异化的精品内容,也是对专业知识的一种深度融合与实践。
湖北经济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李凤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自媒体平台做出了“爆款”视频,由此在湖北农业博览会上被选为高校助农直播新媒体伙伴,助力当地农民增收。
成熟理性的心态同样重要。“大学生投身自媒体行业时,应警惕单纯追逐短期热点和经济收益的倾向。”姜朝晖指出,过度关注流量和变现容易导致心态失衡,且网络上不可避免的负面评论也需要创作者以成熟冷静的态度去应对和消化。他建议,大学生应始终以学业为重,自媒体实践可以被视为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是学业之余的补充。通过扎实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综合能力提升,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本报见习记者 苏勤 本报记者王阳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