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1世纪,我们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为中文教育赋能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人类在竞争中,我们应加强培养人工智能所不及人类的——人类“有温度”技能。温儒敏指出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阅读、鉴赏、表达能力的培养,那么,在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AI的辅助作用呢?
AI赋能学生阅读及人类应对
阅读方面,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知识综合与归纳能力,可以生成一本书或者一首诗的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梳理作家作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阅读效率。如果读者没有时间把一个作家全部的书读完,AI可以通过总结,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作家的所有作品,助力于学生论文的写作,AI也可以生成系统化阅读的清单,为我们更系统和深入地阅读提供方便。
在学生阅读中,培养哪些人类“有温度”的技能呢?在AI时代,人类依然要学识渊博,先自己思考,再向AI提出高质量问题,不可用向AI提问代替深度阅读从而丧失了自己直接的感知和思考,如对文字的感知、对窗外雨声的感知、对新开的玫瑰花香味的感知、对月光下斑驳的疏影的感知,人们在阅读文本时,在和书本共鸣而产生的生命体验——喜、怒、哀、乐,是最为珍贵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时候我们是先读了诗作,被壮阔的大自然震撼,体会到了文字艺术时间和空间的美,突然有一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了这一景象,一阵秋风卷来,高大的梧桐树上,巴掌大的梧桐枯叶纷纷扬扬落下,树叶连带着粗粒的风沙漫天飞舞,于是人的脑海瞬间复活了杜甫的这一诗句。再如,我们在江边放风筝,风筝越飞越高,我们视线所及越来越远,这时:“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句子跳了出来,由风筝感受到了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广阔、自由的心情。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由内而外的感受力,AI提供不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表达了一个孤独的老人坐在窗前,看着天一点点变黑,觉得特别漫长,这种对孤独的体会非常细腻,容易让读者代入到特定的时空,产生共鸣。也许学生是先看到了这一句诗歌,然后惊喜地想到了这句诗歌,也许是学生先读了这句诗歌,然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总之,学生不能向AI提问看到飘舞的秋叶,你想到了什么?独坐在窗前,李清照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因为欣赏文学作品是两个有生命体验的灵魂的一次撞击,令人惊喜和惊叹,在深度阅读中,人对文字的美更为敏感,对生活的观察也更细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上AI的智慧,效果加倍,比单独依靠学生或者完全依赖AI效果强很多。
AI时代,人的感受能力、共情能力、基于文本细读、深度阅读后提出问题的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只有这样,人的人文素养才会得到提升,否则阅读只能浮于表面,生活境界没有得到提升、丰富的体验也无从提起。
AI赋能学生鉴赏及人类应对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和支持者,知识的选择者,信息提供者,学生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AI是人机协同的辅助者,AI具有巨大的知识综合、归纳能力及运算能力,人机协同需要人类具备以下能力:懂思考、善于创新、能个性化提问,对过程进行追踪、探究,对结果进行预测,甚至通过引导,让AI完成或者创造人类所不能及的任务和知识。
AI如何助力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呢?学生不仅要细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还要了解作者、读者和环境,这将有利于立体、鲜活地理解作品,例如,利用deepseek,学生在预习时,输入查询提示词将提高预习效率,如:1.作者的生平;2.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3.作者的经典名言;4.作者的创作主张。
AI时代学生深入思考后的创意提问能力有助于更深入地挖掘文本,实现高质量、个性化阅读,如“你放心,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学生只有细读了文本,体会了这句话的与众不同,才会产生疑问,向AI提问:“这句话蕴含了宝玉什么情感?”AI回答:反抗礼教及对爱情的坚守。由此学生能够体会到宝玉挨打这一情节是宝黛爱情深化的重要节点,也是宝玉与宝钗价值观决裂的鲜明体现,明白了宝玉与众不同的爱情选择,他追求的是超越世俗、灵魂默契的爱情。AI时代下,查询的方便有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比较式阅读甚至跨学科阅读,在AI的协助下对鲁迅的《祝福》进行深入地阅读,有的同学开始关注细节并比较不同作品、相似细节的不同之处,如鲁智深的雪和祥林嫂的雪有什么不同呢?鲁智深的雪夜行动代表了他在黑暗中的奋起抗争,雪下的急代表了情感的激昂,而落在祥林嫂身上的雪则表明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无情吞噬,一个是在黑暗中抗争,一个是在黑暗中灭亡。再如,学习了《日出》,能不能想到《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小仲马《茶花女》中的茶花女,比较这些相似命运女性的异同呢?进而在和AI的对话中不断思索和学习,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在课中和课后,可鼓励学生和AI对话,提出更复杂和开阔的问题,如:1.作者创作的转型;2.蕴含在文本中的矛盾张力等;3.作者与别的中外小说家作品异同比较;4.课文蕴含的复杂情感和主体内涵。
总之,如果善于借助AI不断深化拓展问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鉴赏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并且这种内化的知识和能力随时可以被学生提取、迁移、应用。
AI赋能学生写作及人类应对
目前,AI能够提供写作框架,可以启发学生写作思路、丰富学生的灵感,AI也能够润色语言、丰富学生的修辞手法。另外,AI在数据和资料收集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可以高效提供学生写作素材,学生可以对此批判性选择。
但是好的创意、决策权仍然取决于人类,比如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演讲稿题目,如果演讲者泛泛搜索可能大部分的题目都趋向同质化,导致演讲雷同,缺乏新意,AI写的演讲稿也往往具有缺乏创意、形式模板化、缺乏深度等缺点。
AI在公文写作、文学评论等相对程式化或者知识性强的写作上会有一定优势,但有评论家评论AI的文学创作,读起来简直让人“零容忍”,如八宝楼台,炫人眼目,但缺乏内在的逻辑和深刻的内涵。人类具有独特的直觉能力、概括能力,也许AI在写作能力上高于人类平均水平,但有些高端学者比AI的概括能力更为绝妙、分析比较方面更具深度。一个作家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家本人的历史印记、人生智慧、读书经验、精神气质等都会影响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如华师教授戴建业《我的天》,他结合童年有趣经历、双亲对自己独特的教育,用幽默自嘲的口吻进行创作,读起来令人忍俊不禁,其独一无二性是AI不能复制仿写的。清华教授张清华说:“我们读诗,其归根到底是读背后的那些生命人格实践,我们理解的不是诗本身,而是生命本身的处境和诗人的所有遭际,还有他所作出的反应,这才是真正理解诗的正途。”我们读作品也是在读作家的遭际、他的艺术人生和选择。再如AI的创作离不开模仿,如deepseek能模仿诗词创作,但却流于词汇的堆砌,在真情实感、朴拙个性、创意灵气方面有所欠缺,文学不需要强大的逻辑,有时候信马由缰、一意孤行恰恰是神来之笔,如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式灵活,白描中又有灵动,一上一下的动作,刹那的哀愁在体内永恒流转,化俗为雅、婉约细腻,极具创意,AI时代更是需要这样的灵性创作。
AI时代,这些写作将成为稀缺,我们将培养如下“有温度”的技能:1.风格化个人经验表达,如真情实感、绝妙立意等。2.原创能力,人类依然要学识渊博、锐于原创,例如当代散文家汪曾祺将历史、民间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人雅趣进行贯通,创作了独具一格的散文,AI时代更加需要差异化、独特性创作,提醒学生可以尝试结合历史和地域进行创作。3.人类通过对AI持续、个性化提问,将使写作更全面、更有深度。
总之,中文教育具有审美性、人文性的一面,能够弥补人工智能在价值判断、课程思政方面的不足,人工智能帮助学生提高效率、丰富其灵感,使学生的阅读、鉴赏、表达能力加倍提高,二者在扬弃中共同发展,为人类发展谋幸福。
作者:张爽,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