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为农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活力和动力。当前阶段,深入实施耕读教育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着力点”。为此,着力打造形成“日常教育培训阵地、网络宣传教育阵地、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实践锻炼培养阵地”的特色耕读教育阵地体系,大力推进耕读教育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取得实效。
用好用活日常教育培训阵地
耕读教育是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为此,需要坚持常态化抓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实践结合,组织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深层次内涵,了解“三农”问题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地位,做到精准聚焦。此外,还需加强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优势,紧紧围绕高校大学生需求,以党的理论教育、耕读文化学习和能力素质提升为重点,精心调配“政治理论+三农政策+专业技能”的多样化“营养套餐”,以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的,以深度融合课程教学与实践育人为抓手,对高校大学生开展耕读教育培训,确保大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助推耕读教育有效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在专业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教材编纂等基础设计和具体环节,必须重视新时代政治思想的引领,深入挖掘提炼育人资源,制定可行的课程育人目标,然后基于多视角来探寻价值引领切入点,把正确价值观念有效融入专业知识之中,切实保证耕读教育课程的针对性、系统性,有效提升亲和力与契合度,充分发挥耕读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用好用活网络宣传教育阵地
提升耕读教育实效不仅需要做好线下课堂教育,还需要向线上延伸,不断加强网络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打造实用精品培训课程体系。一是用活网络课堂。坚持把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首要任务,依托慕课、云课堂、微课堂等,重点宣讲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内容,积极传播关于农村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的生平事迹,使得耕读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身心发展。二是发挥网络功能。依托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推荐、云计算等技术,有效利用舆论向学生、家庭和社会传播耕读文化、种养殖技术、文明新风等重点内容,以营造良好的网络劳动氛围,润人于无声,育人于无形,做到时时、处处开展耕读教育。三是用好网络平台。利用好“学习强国”APP、“共产党员网”等现有网络媒介平台影响力,通过深挖本土民俗文化资源,让乡土文化“活”起来;培树乡村振兴人才事迹、案例,让榜样“树”起来;鼓励拍摄制作乡村振兴纪录片、创作耕读精神短视频、组织乡村新农人直播讲解心得,扩大宣传教育力度和范围,让乡村故事“亮”起来,让耕读教育“有滋有味”起来。
用好用活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加强耕读教育需要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耕读教育内容,充分挖掘红色历史故事,讲好革命传统故事和优秀事迹,教育学生不忘初心。首先,坚持把红色资源作为耕读教育的“活教材”,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统筹红色遗址遗迹、党史人物活动地、红色人物故居等,通过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展览”、学“红色精神”等活动,构建“读、讲、看、学”四维教育模式,让大学生在“实景”“实境”中接受教育。其次,为丰富红色教育精神内涵,结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开发系列红色教育精品课程和活动,推动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使红色文化引领学生、感染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论述清楚耕读教育的历史,使学生理解“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道理,认识“南泥湾”精神、“铁人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劳动,指引学生砥砺前行。
用好用活实践锻炼培养阵地
耕读教育需要找准阵地建设“着力点”,答好“在哪学”难题,让教育内容有“底色”,还要有“特色”。2021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强调要“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不断促进耕读教育由“课堂讲授”向“实践锻炼”拓展。首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推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把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推动劳动教育实践作为衡量耕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尺。其次,实施高校大学生实践锻炼成长计划。鼓励大学生进行农业技术操作,学会克服困难、切实体会劳动艰辛,树立勤俭节约、不怕脏、不怕累的意识,以“实践式”教学巩固教育培训成果,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最后,开展耕读教育,需深入乡村一线,既要做好做优农科教基地,还需开发利用国家现代农业园、农业文化遗产地等社会资源,常态化开展古村落考察、农业调查等一线教学实践活动,引领动员学生参与,感受耕读教育之乐趣,用生动实践上好耕读教育“实践课”。
耕读教育根植于中华文明血脉中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文化,蕴含着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发展中所具有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将耕读教育有效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培养“一懂两爱”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因此,用好用活“四个阵地”提升耕读教育质效,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成长与发展,有利于激发高校师生主动参与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耕读文化,而且对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作者:史雨琛,中南大学;张檀秋,昆明大学;汤子为,湖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