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智能时代,法语翻译教学正经历深刻变革。如今,各类辅助工具的涌现,让学生能快速获取译文,减少基础错误,学习更高效。但需明确,法语翻译不只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交流,承载着传递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的重任。所以,教学中既要善用辅助工具提升效率,让学生适应智能时代学习,又要坚守人文素养培养。构建工具辅助与人文素养并重的双轨教学路径,既能助力学生提升翻译实践效率,又能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法语文化,树立正确翻译伦理观,掌握有温度、有深度的翻译技巧,如此,才能培育出契合时代需求的优秀法语翻译人才。
教学目标重构:确立“技术素养+人文能力”双核心导向
在法语翻译教学推行双轨模式,首要任务是清晰界定“哪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以及“人文层面必须坚守的”,进而明确教学目标的双重指向。一方面,是人工智能辅助能力目标,重点在于“精准运用技术工具”。要培养学生熟练操作各类法语翻译相关工具,像能快速筛选人工智能译文,精准校准术语一致性,自动化处理格式等。同时,提升他们对人工智能翻译局限性的判断力,比如识别机器在处理法语复杂句法、文化负载词、文学性修辞时出现的翻译偏差。此外,还要训练学生借助人工智能整合翻译资源,构建个性化法语领域术语库,生成多版本译文对比框架,让技术真正为翻译学习助力。另一方面,是人文锚定能力目标,核心在于“回归翻译的人文本质”。要强化学生对法语文化语境的深度解读能力,在面对特定文化场景时,能超越字面意思,传递出背后的文化内涵。塑造学生的翻译伦理与价值判断能力,在处理新闻、法律文件等翻译时,平衡好效率与人文关怀,避免机器翻译带来的“去情感化”“去语境化”问题。提升翻译的创造性适配能力,在法语文学翻译中,让学生在人工智能基础译文上进行再创作,保留原文的韵律、意境与思想深度,让翻译作品更具生命力。
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构建“人工智能工具模块+人文专题模块”双轨课程
在法语翻译教学创新中,我们摒弃传统“纯理论加纯实践”的线性内容架构,采用“问题导向”模式,把翻译工具与人文要素巧妙融入具体翻译场景,构建起模块化课程体系。人工智能辅助模块以“场景化工具应用”为重心。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译后编辑模块,讲解机器翻译后编辑流程,像法语商务邮件翻译的格式优化、法律条文翻译的术语校验等,让学生熟悉工具在各场景的操作。在实战训练中设计“纠错工坊”,针对翻译工具在法语复杂语境,如外交法语委婉表达、科技法语专业表述中的常见错误,开展“机器译文分析—人工修正—规律总结”的闭环训练,提升学生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文锚定模块围绕文化展开。文化适配专题开设《法语翻译中的文化转码》,以中法饮食文化、礼仪术语、文化差异等为主题,对比工具直译与人文意译效果,培养学生文化理解与转码能力。文学与创意专题以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例,训练学生利用工具完成初稿后,通过韵律调整、意象重构、情感传递实现人文价值升级。
教学模式创新:打造“人工智能赋能+人文引导”的互动式教学场景
在法语翻译教学革新里,我们打破“教师讲、学生练”的旧有模式,借助技术搭建起“人机协同、师生互动、生生协作”的双轨教学新场景。课前,借助工具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用相关翻译工具翻译法语原文,并标注“译文存疑处”。教师依据学生反馈,提炼出人文导向的核心问题,为课堂讨论定好人文方向。课中,开展“人机协同翻译实战”。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法语翻译任务,如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工完成“初译—人工校对(术语、语法)—人文优化(文化适配、受众理解)”流程,教师实时指导工具使用与人文偏差修正。同时,组织“人文专题辩论”,围绕“机器翻译能否替代法语文学翻译”,引导学生从“文学翻译的情感传递”“文化意象的不可译性”“其创造性局限”等角度探讨,强化人文认知。课后,利用工具设计个性化复习任务,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薄弱领域准备对应的翻译练习。布置人文导向的实践作业,如让学生为中国民间故事撰写“人文注释”,解释民俗背景,或对翻译的法语电影台词进行“情感化调整”,适配中文观众审美习惯,让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评价机制优化:建立“技术应用+人文价值”的双维度评价体系
在法语翻译教学评价体系的革新中,构建一个既考量技术应用能力又兼顾人文素养的多元评价新机制。在过程性评价方面,要全程追踪“人机协同”表现。对于技术应用能力,可通过学生的“翻译纠错记录”“术语库构建质量”“后编辑效率”等表现,来评估其技术掌握与运用水平。而人文素养的评估,则需关注课堂讨论中学生对文化内涵的解读深度、课后实践作业里人文注释的质量,以及小组协作中体现的人文导向贡献,全面考量其人文底蕴。在终结性评价时,要设计“双轨融合”的翻译任务考核。给出综合材料,涵盖技术、文化、文学等不同类型文本,要求学生借助相关辅助完成翻译,并提交“应用说明”与“优化报告”。在评价指标上,技术维度占四成,人文维度占六成,如此设置能有效避免“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差,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公正性。在反馈机制上,要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双重反馈。利用相关工具生成技术维度反馈,分析学生的纠错率、术语错误类型,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教师则针对学生的“人文优化报告”,点评其文化解读深度、伦理判断合理性,并推荐相关法语文化文献,助力学生在技术与人文的双重滋养下,不断提升法语翻译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师资能力升级:培养“人工智能素养+人文底蕴”双胜任力教师队伍
双轨模式的有效落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同时具备“相关技术应用能力”与“法语翻译人文洞察力”。为此,应从培训、协作、研究三个维度全面提升师资能力。在人工智能素养培训上,要着重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与指导水平。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工具开发团队,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实操”“技术原理”“人工智能工具应用”等针对性培训,让教师熟悉工具操作,理解技术逻辑,并能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同时,组织教师共同建立“教学资源库”,整理工具使用指南、常见错误案例库、辅助教学教案等,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人文底蕴深化方面,要强化教师的文化解读与伦理引导能力。定期开展法语文化与翻译伦理研讨活动,拓宽教师文化视野,提升人文认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法语文学翻译项目、文化交流活动,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语文化内涵。积极进行跨学科协作,如与计算机学院合作,邀请技术教师参与教学方案设计,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智能技术给法语翻译教学带来的变革,绝非简单叠加工具,而是深入教与学的逻辑,重新梳理传统经验与现代手段的关系。将相关技术延伸,能帮教师从机械工作中抽身,专注引导学生翻译思维,如结合经典片段讲文化意象传递,注意学生能否理解思维差异。“人文锚定”守住教学核心,翻译是文化对话,藏着敬畏、尊重与思考。双轨模式让技术便捷与人文深度相互支撑,拓宽学习边界,夯实学习根基。未来教学将包容探索,兼顾效率深度,平衡工具与思维培养,让学生成长为懂技术、有温度的译者,为教学提供贴近本质的路径。
(作者:韩毓泽,吉林外国语大学西方语学院讲师;赵斌斌,吉林外国语大学西方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