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重要公告
2025年7月12日发布《关于举办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的通知》以来,全国军地院校积极响应报名,截至2025年9月18日18时,共有140多所高校的400余支队伍成功提交报名表,覆盖无人机应用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飞行器制造工程、通信工程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青少年群体对智能无人领域的高度关注与参与热情。
重要提醒:各报名队伍请注意,所有报名相关附件(含报名表盖章扫描件等)须于2025年9月25日18时前通过大赛邮箱提交完毕,逾期将影响参与选拔赛资格,各报名队伍请务必按时完成。后续相关资讯将持续通过大赛公众号发布,敬请关注。
智能无人系统的魅力,不仅体现在赛场的创新角逐中,更藏在那些守护家国、服务社会的“大国重器”里。大赛聚焦的无人机、无人车等技术,正是当下智能无人领域的核心应用方向。而在我国智能无人装备体系中,“翼龙”2无人机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 “全能选手”,它的性能与应用,或许能为各位参赛选手带来更多技术启发。
科普阅读
对地反潜空战样样精通——珠海航展上的“翼龙”2
很多人说,中国战机缺乏实战,但在无人机领域却并非如此。在中大型无人机领域,中国是世界三大出口国之一。中国的无人机,在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参与了大量的战争和冲突,取得了许多战绩。
“翼龙”系列是国内现役主力无人机,同样也获得了大量出口。而“翼龙”2作为其中的明星产品,如今已具备制空、对地、反潜等多种作战能力,化身为“全能型”无人机。在本届珠海航展上,“翼龙”2总师李屹东亲自在“ 翼龙 ”2无人机旁,向大家讲解了“翼龙”2无人机的最新发展。
空战能力
很多人希望未来的无人机能够具有优秀的空战能力,并寄托在了飞翼布局的无人机上。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想法的实现还需要时间,而且集中在“小型伴飞僚机”的档次上。而现在,“翼龙”2已经挂载了“天燕”90空空导弹,具备了一定的空战自卫能力。
这种能力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类似北非的战场,即没有战机,也没有像样的防空导弹,无人机就是天空的霸主。但一方有无人机,另一方也可以有无人机。于是,北非一些战场,就成了无人机对抗的天下,比如利比亚。
这几年,在利比亚战场,中国的“翼龙”2无人机与土耳其的TB-2型无人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并最终以 “翼龙”2胜利告终。这是因为“翼龙”2飞得更高、续航时间更长,可以一直监视着对方,然后等对方落地后直接炸毁。
在“翼龙”2面前,TB-2只是个“小个子 ”
一旦“翼龙”2装备上了空空导弹,就可以在空中直接将对方击落,不需要等到对方降落时,进入对方地盘进行攻击。这样不仅猎杀效率大大提高,逼迫对方难以升空,而且安全性也大大提高。恐怕,这也将是无人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满挂各种设备和吊舱的“翼龙”2
反潜作战
反潜作战,一直是各国海军掌握制海权的重要任务。在反潜体系中,固定翼反潜机以其高速(是舰艇的10倍左右)、大航程(是直升机的5倍左右)的优势,在广域搜索、监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大型无人机的优势。反潜侦察型的“翼龙”2加装了360度环视对海雷达、对海专用的光电探测系统、声纳吊舱等设备,具有优秀的搜潜、探潜能力。
P-3、P-8等大型载人反潜机虽然性能优异,但是价格十分昂贵(甚至达数亿美元),使用成本也十分高昂。相对来说,“翼龙”2无论是价格,还是使用成本,都要低得多(甚至只有对方的几十分之一),一般国家就可以大量装备。
“翼龙”2所挂载的声纳浮标吊舱,每个都可以携带16枚声纳浮标。“翼龙”2可以挂载多个这样的吊舱,反潜能力强悍。“翼龙”2反潜型的这种能力,目前美方也只是刚刚在MQ-9B“海上卫士”上测试成功,很难说谁的进度更领先一些。
大型无人机反潜系统,以其低廉的价格、优异的性能,获得了许多国家的喜爱。但是,目前只有中美两国拥有生产这种机型的能力。所以,英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包括号称反潜能力第一的日本,都在试图从美方购买这种机型。
“翼龙”2反潜型的出现,将进一步提升、完善中国的反潜体系。同时,它也将给其他不太富裕的国家,提供一个大幅度提高自身反潜能力的机会。
侦察和对地攻击
当然,“翼龙”2 的主业还是侦察和对地攻击。“翼龙”2可以挂载卫星制导(LS-6系列)、激光制导(天雷系列)、红外制导(AG-300系列)等多种制导方式的导弹、炸弹,具有强大的侦察、攻击和“斩首”能力。
民用领域
翼龙系列的用途,不只在军用,还包括民用。无论是气象探测(比如观察台风)、应急通信保障,甚至“人工影响天气”等领域,都有翼龙系列活跃的身影。
目前,翼龙系列无人机采用的都是常规布局,为什么没有采用飞翼布局以提高隐身性能?
笔者特意就这个问题询问了李屹东总师。总师的观点也十分新颖:无人机的生存能力,不仅仅取决于隐身性能,否则美军的RQ-170飞翼无人机就不会被伊朗俘获了。目前在业内,大型长航时无人机采用常规布局还是飞翼布局,还存在着争议。事实上,美方曾经发展了飞翼布局的X-47B,但最终装备的却是常规布局的MQ-25;英法等国曾经发展了几款飞翼布局的无人机,但只限于测试。目前基本只有中俄正式装备了飞翼布局的无人机,比如中国的攻击11,俄方的S-70。
而研发了“彩虹7”飞翼布局无人机的石文总师,也更倾向于选择常规布局。石文总师称,相对来说,飞翼布局的气动控制难度很大,常规布局的操控则简单许多,对操控员的要求也要低许多。这方面很重要,特别是对一些训练水平不行的中小国家。同时,常规布局在航程、挂载等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势。
“翼龙”后续
那么,未来会不会有“翼龙”3?李屹东总师表示,翼龙系列将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使用场景来发展,“翼龙”3、“翼龙”4、“翼龙”20、“翼龙”100,那都是后面的事。显然,一切都看战场和“用户”的需要。
文章作者:晨曦
原刊载于《兵器》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