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如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传统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育人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并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面临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新变革,本文从三个层次出发,着重阐释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现实价值,解析了数字化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进路,为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应用提供可行性建议,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和赓续红色血脉指明了新路径。
红色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区、苏区等偏远地区,具有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和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容易出现部分地区红色资源匮乏、道路交通不便和参观学习实效性不强的情况。通过红色数字资源数字化建设,有关单位和部门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数字空间等新技术对红色资源进行数据采集、开发和保护,建设一批精品红色数字教学资源数据库,将数字化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文化育人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重点解决红色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地区分布不均衡、道路交通不便和参观学习实效性不强等现实问题。
与此同时,红色数字资源作为对传统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建构,相对于传统红色资源,红色数字资源实现了红色资源的数字化、全景化和可视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实现了在教学实践中的红色资源的虚拟全景展现,推动了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打造一批以“红色资源建设”“实践教学拓展”“体验教学覆盖”为特色的红色资源虚拟仿真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红色数字资源的共建共创和共享,不断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在红色资源数字化开发与创作的过程中,高校师生可以综合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和流媒体、超高清等技术手段,使用全景相机等相关设备拍摄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在全景平台上采用数字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嵌入到全景照片中进行二次创作,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和多场景的讲述中国共产党人故事、革命先烈故事、英雄模范故事、科学家故事、大国工匠故事等。
在师生携手共创数字化红色资源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同学们在开发、创作和应用数字化红色资源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学习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同学们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红色文化育人活动的吸引力、针对性、实效性。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不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的新方法与新路径,进一步推动数智化红色资源和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提升教学实效和强化价值引领,实现高校数字化红色资源实践教学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实践中,我们要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再向“我要讲”的转变呢?
我们要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依托,整合构建好数字化红色资源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的作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数字化和数智化师资队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红色文化育人网络名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用好数字化红色教学资源在开展实践教学中的优势;要依托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全体师生共建共创数字化红色教学资源,整合建设覆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红色数字教学资源体系。
我们要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发挥红色全景教学资源育人的实效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红色资源作为集思想教育、文物收藏、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社会服务等于一身的综合体,我们要收集保存好红色资源相关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各种内容,不断加强各类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建设;要积极依托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红色场馆、红色旧址和红色人物等红色资源“搬”进学校、“请”进校园、“融”入课堂,创设全景式、交互式和沉浸式的教学场景,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全新的实践教学方式。
我们以研学宣讲为举措,激发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研学宣讲具有参与性强、形式多样、方式新颖等诸多优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通过积极开展党史知识竞赛、红色诗词朗诵大赛、经典著作读书会等各类活动,鼓励同学们围绕红色资源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引导同学们深入基层开展红色文化的研学宣讲活动,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实现同学们从“要我学”向“我要学”再向“我要讲”的转变,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本文观点来自团队近年开展《数智化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湘赣边红色资源的数智化开发及其应用研究》等项目研究的实践经验总结,以期为红色资源数字化开发、建设与应用提供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作者:汤子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章雅、梁茜,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