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导致乡村文化面临结构性衰退,具体表现为四大困境:价值体系断裂、文化主体流失、传统空间弱化和文化自信消弭。这一现象不仅削弱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也使教育体系难以有效承载文化传承功能。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以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创新构建“湖畔美育”教联体,探索乡村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本的创造性转化路径,为破解“活态传承”与“教育赋能”的协同难题提供了新范式。
一、美育共同体:湖畔教联体的内涵架构与多维价值
“湖畔美育”教联体是以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内核的创新性教育组织,通过“专业实践-社会服务-价值引领”三维耦合机制,构建起连接高校、乡村与市场的文化教育共同体。在职能定位上,形成“校级研发-乡镇转化-村级落地”的三级联动体系:校级指导中心负责课程体系开发与资源整合,乡镇美育实践站搭建非遗传承人与师生的互动平台,村级工作坊则通过“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双师制实现技艺传授与文化浸润。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文化传承价值,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二是教育创新价值,通过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三是社会服务价值,探索美育成果的社会转化路径。该模式为乡村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共生共荣:湖畔美育教联体与乡村文化教育资本的互构机制
“湖畔美育”教联体与乡村文化教育资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构关系,二者通过双向赋能实现了协同发展。从文化资本理论视角来看,教联体实质上构建了一个文化资本转化的中介平台,将乡村潜在的、碎片化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系统化的教育资本。这种互构关系体现在三个层面:在资源转化层面,教联体通过专业化的课程开发,将洞庭湖区域的渔歌、剪纸、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教、可学的课程内容。在价值提升层面,教联体通过“双师课堂”等创新形式,实现了文化资本的价值倍增。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在文化认同、审美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价值也得到重新确认。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教育领域,更延伸至文化产业,如开发的芦苇画文创产品已成为当地特色旅游纪念品。在可持续发展层面,教联体构建了文化资本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建立“高校-乡村-企业”的合作网络,形成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闭环系统。这种机制不仅保障了文化教育的持续性,更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实践证明,教联体模式有效缓解了乡村文化教育资本“沉睡化”“碎片化”的困境,为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三、困境解析:乡村文化教育资本的僵化表征与成因探析
当前乡村文化教育资本面临着多重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三重僵化”现象。一是传承方式呈现单向化特征。传统技艺如剪纸、泥塑等仍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师徒制,缺乏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和标准化课程。岳阳地区的调查显示,近70%的非遗传承人年龄超过60岁,缺乏青少年传承者,代际断层问题突出。
二是教育内容存在悬浮化倾向。《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艺术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显示,乡村学校美术课程对本土文化元素的系统性融入程度普遍较低,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的辨识和鉴赏能力较弱。部分区域调研表明,仅有21%的艺术课程内容与地方文化直接相关。这种课程悬浮化现象导致学生对非遗技艺的认知水平显著不足,文化认同培养面临挑战。
三是价值实现遭遇碎片化困境。以洞庭湖区域为例,尽管拥有丰富的剪纸艺术资源,但多数作品仅停留在展览展示层面,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究其根源,这种僵化现象源于三大结构性矛盾:一是现代教育体系与传统传承方式的适配性不足;二是文化资源开发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三是市场转化机制的不完善。这些矛盾导致乡村文化教育资本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亟需通过创新模式加以活化。
四、活化路径:湖畔美育教联体的创新实践与转化机制
“湖畔美育”教联体通过构建“四位一体”的活化体系,有效缓解了乡村文化教育资本的僵化困境。在课程开发方面,创新性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相融合,将洞庭剪纸艺术和湿地生态美育等非遗生态内容融入到《美术基础》金课里。以“一江碧水”主题剪纸活动为例,该项目不仅教授传统剪纸技法,更融入生态保护理念,使万余名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深化环保意识。
在教学模式上,教联体打造了“三维互动”教学体系:一是建立“高校专家+非遗传承人+乡村教师”的协同教学团队;二是构建“课堂讲授+工作坊实践+田野考察”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三是形成“技法传承+文化理解+创新应用”的递进式培养路径。数据显示,参与该模式的学生剪纸技艺掌握率达85%,文化认同感提升62%。
在资源转化方面,教联体通过校馆合作搭建多元价值实现平台,与岳阳市美术馆、非遗工匠城等文化场馆联合举办非遗传承活动,年均吸引参观者1.2万余人次。开发文创产品30余种,带动相关产业增收25%;建立数字美育资源库,实现剪纸艺术的云端展示与传播。这些举措不仅拓宽了文化资本的转化渠道,更形成了“传承-创新-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保障体系上,教联体创新性地建立了“双轨评价”制度:既关注学生的技艺掌握程度,又重视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既考核短期教学成果,又追踪长期文化影响力。这种全方位的保障机制,确保了乡村文化教育资本活化的可持续性。实践表明,该模式使参与学校的非遗传承参与度提升2.3倍,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唐付丽)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乡村文化结构性隐退与美育教联体活化治理路径研究》(课题编号:4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