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实践中,德育始终占据首义精神的位置,从周朝的辟雍,到汉朝的太学,从宋朝的书院,到清末的现代大学,纵观整个中国教育史,一以贯之皆是对德育的重视与强化,在数千年积累与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创建了一整套德育教育的思想体系和内容方法,在深层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品格。
传统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尤为重视道德教化。孔子认为教育缘起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然后就是“修身”,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进一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主张“克己复礼”,通过创设一整套完备礼制来完成对大众的德育教育。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尤为强调“家国一体”,一个人教化好了,家庭就稳定和美了;家庭稳定和美了,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德育教育是关乎国家社会的根基性事业,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以德为先”。
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因循了千年的中国教育传统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更迭变迁,而今,我们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教育的要义始终不变。“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实现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重塑我国德育教育的优秀传统。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教育传统中,德育教育始终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根本在德育。万世之师孔子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即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仁”的品德,成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深刻地阐述了德与才之间的关系,“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强调了在教育的导向和目标中,“德”的价值高于“才”。清末教育家黄绍箕、柳诒征在著述《中国教育史》时,明确指出“古圣最注重德育”,认为个人道德修养是教育的首要目标,社会的和谐稳定依赖于每个成员的道德修养,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德育,教育的最大作用在于使人格不健全的国民拥有健全的人格,首先成人,其次成才。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围绕“培育什么人、怎样培育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身之本,其成效如何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德育教育在新时代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我国德育教育的优秀传统
中国有着悠久的德育教育传统,从古代的儒家思想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些优秀的德育教育传统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奠定了中国德育教育最为基础的主体框架和内容方法。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主要追求的目标就是个人的品德修养,其中“仁”居于首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何为“仁”?孔子明确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即“恭宽信敏惠”,也被后人称为“五德”,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本质上就是围绕德育教化展开的。辅之德育教育,儒家先哲编制了一整套以“四书五经”为主体的经典典籍,这些经典不仅是历代德育教育的范本,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从私塾到书院,从太学到国子监,为后世受教育者代代学习与传承。
在儒家“家国一体”的思想影响下,我国逐步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
家庭是德育教育的第一场所,古代尤为重视家教,长辈尤其是父母有着与生俱来、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父母不仅要向子女进行基本的德育教育,以形成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言行来影响和塑造子女,培养良好的品格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方面的故事比比皆是,在我国漫长的教育史中随处可以信手拈来。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第二场所,中国古代教育场所主要是官学和私学两类,官学如太学、国子监等,私学如私塾、书院等。汉武帝初创太学,设五经博士教授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主要内容,贯彻儒家德育思想;隋唐创立国子监,同样以“四书五经”为教授的主要内容。私学方面,古代私塾和书院中,教师起到了教育的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学生跟教师学习的不单纯只是知识,更要学习教师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精神,所以,教师要严格自律,做好示范和榜样,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春风沐雨的教化功能。在古代书院的教育中,德育始终被置于首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石介、范仲淹……一代代伟大的先师无不强调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社会是德育教育的第三场所,中国是具有优良道德传统的文明古国,自尧舜禹起,就确立了为政以德,教化天下的宗旨,到了西周时期,更形成了深厚的重德传统,中国古代社会制度致力于引导人们尊重善人,“举善而教”彰显了古人对道德教育的深刻重视。古代社会治理强调“德治”,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唐律疏议》确立“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德主刑辅原则,均是德治思想的集中体现。而德治的成效取决于社会舆论,所以中国古代尤为重视社会整体道德舆论的塑造。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德育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具有系统性、实践性、传承性、融合性等特点。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家庭德育的现代化,不断推进学校德育的创新,不断推进社会德育的拓展,重塑我国德育教育的优秀传统。
重塑我国德育教育优秀传统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归宗与文化认同,重塑我国德育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性工程,在于细致梳理我国德育教育的优秀传统,去除糟粕,留存精华;同时,将优秀的德育教育传统根植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体系中,创新教育的载体,改革教育的方式、更迭教育的内容,引领教育的目标导向,具体而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明确德育教育的目标。新时代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标展开,核心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为党和国家服务的信念和能力。时刻明确认识到,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必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建构德育教育的内容。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体内容已经非常明确,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要求。传统德育教育仅关注个人层面的道德修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传统的丰富与提升,构建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三、创新德育教育的载体。中国传统德育教育是以经典典籍为载体的,这些典籍深刻塑造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新的时代背景和使命要求下,我们必须完成新时代“经典典籍”的编制普及重任。一方面是各级德育教材的编订,另一方面是中华优秀经典篇目的遴选编订,同时要将这些典籍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读书目,纳入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除了教材和书目,还应该创新载体的形式,以视频、实践课程等多种丰富方式开展德育教育。
第四、强化教师的德育示范。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单纯地传授德育思想和知识,更是要求教师要行为示范,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同时,也要继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传统精神,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体现“德”大于“才”的导向,凸显“人师”高于“经师”的地位。
第五,丰富德育教育的体系。进一步丰富中国德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体系,在家庭教育中,让德育教育传统重归家庭,加强家风建设,强调父母的教育责任,重塑“家国一体”的传统人文精神。在学校教育中,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道德对其一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自觉成为一个追求道德高尚的人;同时,要遴选道德品质好的老师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等重要岗位,“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社会教育中,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端正社会三观,重视道德舆论的引导和塑造功能,提升国民整体的道德审美和精神境界,增强国民整体的是非观和荣辱观。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具有优秀的文化精神和传统,不仅哺育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而且也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积极卓越的贡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重构文化传统,以德育教育为根本,培育好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后人。
作者:沈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