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蕴含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原理,对乡村教育振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三大原理,并结合当下乡村教育现状,提出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路径,旨在推动乡村教育既发挥乡村学校、家庭等显性教育作用,又发挥乡村民俗风情等隐性教育的熏陶,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目标。
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教育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此教育思想为促进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为了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应着力挖掘乡村本土文化,从乡村本土文化中汲取教育元素,进而发展特色乡村教育,激发乡村教育活力。
由于不同地域的乡村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鲜明特色。因此,为了推动乡村教育振兴,乡村学校首先可依托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重新定位自身育人方向。在基础课程方面,乡村教育应以学校为核心,联合村委会等多方力量对乡村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着力挖掘优质乡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乡村本土文化资源突破乡村教育内容的局限性,为开发特色课程及校本教材提供文化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上,鼓励乡村学校依据乡土文化资源的种类、特色以及分布等内容,将乡村本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民俗风情等精神内核融入语文、数学以及科学等基础学科教材中,着力凸显乡村本土文化的精髓以及乡村学校教育特色,以此探索具有乡村本土文化的课程以及校本教材。同时,利用文化的渗透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乡土情怀,提升学生对乡村本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在拓展课程方面,陶行知教育思想认为生活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劳动,而且要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倡导教育过程应与生活环境、社会情境密切关联。因此,为了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应着力以学生为主体、以乡村环境为依托,设计校园绿化、公共区域环境等劳动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学习并掌握实用性知识,让教育服务生活,以此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知识掌握与技能提升的双重目标,并借此引导学生从劳动实践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教育体验,强化学生对乡村教育的认知认同、行为认同与价值认同,着力推动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源头活水。
激活乡村社会教育,构建开放教育生态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打破了传统乡村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主张将教育延伸到社会,让社会成为教育素材。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始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走入社会并学习社会课程。对此,乡村学校可根据乡村生活以及文化内容重新开发学生课程。通过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自然组、社会组以及绘画组等小组,引导学生进入乡村同村民进行交流,着力挖掘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教育潜力。其中,在自然小组中,农业生产是乡村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教师可引导自然组的学生进入家庭农场或种植区,在田间观察水稻长势、进行实践劳作等,向村民学习松土、种植、浇水以及施肥等农业知识,进而鼓励学生亲自种植果蔬,并引导学生持续性观察与管理,提高其责任意识;在社会小组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基层治理方面的内容。例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区域卫生情况、垃圾分类情况以及老年人服务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其沟通能力;绘画小组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全方位融入乡村生活,如进入农民家中进行观察绘画,抑或是欣赏自然风景、农民土地劳动等画面,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联合乡村社会教育资源,将乡村学校教育、生态教育、乡村文化、网络媒体以及家庭教育等乡村社会资源相结合,延展乡村教育空间,以此构建乡村开放式教育生态。针对乡村学校教育,重点根据教材内容教授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针对乡村生态教育,教师可引导课堂教学内容的静态知识与乡村自然环境的形象化内容相结合,赋予教材内容浓厚的生活气息,实现乡村教育的生活化,进而提高乡村教育的实用性;针对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价值追求的重要内容,教师可根据当地戏曲文化、特殊节假日活动等承载着乡村文化基因的元素,协同乡村基层党支部进行文化宣传;针对网络媒体,教师应合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学生进入村委会或助农合作社等社会单元,带动村民参与助农直播,直播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复盘,学习语文表达以及数学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使得教育内容与真实生活场景重叠,拓展学生知识面;针对家庭教育,教师可引导村民认识家庭的育人价值,着力形成乡村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和谐教育关系。通过将多种乡村社会资源相结合,可发挥其融合教育合力,延伸乡村学校教育,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创新乡村教育方法,促进学生技能习得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他提出教育者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与学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想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赋能乡村教育振兴,还需创新乡村教育方法,强调乡村教育应通过“做”融合教师“教”与学生“学”,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提高乡村课程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技能习得,进而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教师可采取项目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教师可基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于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旅游式乡村教育项目实践。首先,乡村教师要依托乡村生态旅游教育实践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广泛涵盖语文、美术以及地理等学科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与“做”过程的引导,确保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项目式教学中的有效融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乡村的自然风光、地理位置进行调研,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利用基础学科知识、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理解以及调研情况设计旅游线路、旅游项目等,提高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实践欲。
采取实践教学法为乡村教育赋能。由于乡村教育拥有独特的乡土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为乡村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天然环境优势。对此,乡村教师可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乡土文化传承以及进行农产品加工等实践教学活动,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渗透进实践教学中,使得传统课堂教学延伸至乡村真实环境中,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引导学生了解乡村当下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性,主动思考乡村发展路径,增强自身责任意识与行动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虚实结合法进行教育。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对此,要着力通过完善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并且教师要精心挑选融入虚拟仿真乡村教学资源,着力将乡村教育内容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依托技术为乡村教育服务,强化学生学习动能。此举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还有助于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赋能,进而促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教师发展机制,建设乡村教师队伍
为了在乡村教育中深入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动乡村教育振兴,还应加强乡村教师发展机制建设,建设乡村教师队伍,打牢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乡村教育振兴知识根基。
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教师录用程序。相关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持续推进统一公开招聘、特岗招聘以及定向培养计划等,激励优秀教师进入乡村进行支教,补足乡村教师岗位空缺,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师资保障。
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基于乡村教育现状以及乡村教师实际需求,应加大对乡村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确保乡村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通过邀请熟悉乡村教育实际情况的专家或学者采取线上学习、校本研修以及专家亲临指导等多种形式,对乡村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培训内容应重点涵盖陶行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等思想的产生、价值与其实践,并且适当增加乡村当地人文知识、地理知识等内容,提高乡村教师自我发展动能,以此引导教师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赋能自身教育教学,推动乡村教师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
提高乡村教师薪资待遇。乡村地区需要完善水利电力、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并在满足乡村教师基本生活所需的基础上,依据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以及各地财政收支等情况,适当提高其薪资待遇,将乡村教师的薪酬从保障变为提高,以此满足乡村教师的高质量生活需求。此举可以充分调动乡村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解决“候鸟型”乡村教师流动的问题,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优化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各地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评优评先、荣誉表彰等可以适当向乡村教师倾斜,并且设立乡村教师专项基金,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给予相应的表彰与奖励,以此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在此基础上,允许优秀乡村教师岗位与乡村社会治理等岗位相融通,并且鼓励乡村教师向管理岗位发展,拓宽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解决乡村教师的晋升难题,激发乡村教师在乡村任教的动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宝贵理论与实践指导。本文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生活、社会以及创造教育思想,着力从挖掘乡村本土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教育;激活乡村社会教育,构建开放教育生态;创新乡村教育方法,促进学生技能习得;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建设乡村教师队伍从四个方面,深入探索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乡村教育振兴实践路径,以期进一步激发乡村教育活力,推动乡村教育观念的更新,加速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作者:周智慧,湛江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