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时代语境下,地域文化作为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融入高校外语教学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多元价值,构建协同育人体系。本文从价值阐释与实践路径双维度,探讨地域文化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创新转化机制。
在文化与经济深度交融的当下,地方文化成为推动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如云南借助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跨境旅游产业链、景德镇依托陶瓷文化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这些鲜活案例清晰表明,本土产业要想走向国际化,亟需兼具外语能力和地方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介绍推广本地产业的能力。该做法不仅能满足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还能为未来地区间的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激发跨文化交流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助力地方产业突破文化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将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学,可为传统技艺注入跨文化传播动能。学生通过系统学习用外语解构非遗内涵,既能培养对本土文化的解码能力,又能构建“文化转译”的国际传播思维。当陕北民歌被译为多语种声乐作品在国际音乐节展演,当苗族银饰锻造工艺原理通过外语纪录片呈现,非遗便不再局限于地域符号,而是成为可被国际理解的文化语言。外语教学赋予非遗的不仅是传播渠道,更是以跨文化视角重构文化逻辑的机会,使学生从人类学、美学等维度用外语阐释非遗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价值,既深化年轻一代对非遗的认知认同,又通过多语种内容生产推动非遗进入国际文化交流场域,在数字传播时代实现传统技艺的活态延续与文化增值。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与城乡文化断层凸显的当下,陕北窑洞民俗、皖南古村落传统等乡村文化资源,既是地域文明的活态载体, 又是乡村发展的核心动能。将乡村地域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学,可通过语言教育激活乡村文化的现代价值,引导学生以跨文化视角挖掘乡村文化的独特内涵,用外语将农耕技艺、乡土美学转化为可被国际理解的文化符号,既提升乡村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带动旅游经济与特色农产品的外向型发展,又让城市青年通过语言学习深入认知乡村文明,打破城乡文化隔阂,在数字时代构建城乡文化共生共融新格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重目标。
地域文化作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微观载体,其跨语言传播本质上是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的具体实践。高校外语教学通过引入地域文化,能培养学生以具体文化符号搭建跨国对话桥梁的能力。当河西走廊的驼铃故事被译为多语种音频在“一带一路”沿线传播,当边疆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通过外语纪录片进入国际视野,地域文化便超越了地理范畴,成为人类文明互鉴的情感纽带。这种价值不仅在于展现中国文化的多元肌理,更在于让学生通过“小切口”的文化叙事理解人类文明的共生性。地域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独特表达,通过外语转译与传播,能增进不同文明间的认知与信任。
编写特色外语教材,赋能地域文化传承。打破传统外语教材以目标语文化为主的框架,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教材,建立多主体协同的文化资源调研机制。高校外语院系可联合地方文旅部门、非遗保护中心及民俗研究机构,系统梳理本土文化谱系。例如,陕西高校聚焦秦岭生态文化、关中皮影戏等非遗项目,而云南高校则集中提炼茶马古道马帮文化、白族扎染技艺等素材,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据形成文化要素数据库,为教材编写提供学术支撑。以福建高校为例,其可与闽南文化研究会合作,深入采集南音工尺谱、妈祖信俗仪式流程、闽南古厝营造技艺等资料,确保教材内容的权威性与原真性。
将地域文化解构为历史遗产、民俗生活、当代创新等主题单元,并在每个单元设置文化文本精读、跨文化对比、语言实践的递进式学习模块。例如,在“闽南古厝建筑”单元中,收录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英文简介、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对比分析、古厝楹联汉英互译练习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建筑术语的同时,掌握地域文化的叙事逻辑。教材文本选择需兼顾经典性与生活性,既包含地方志文献选译,又涵盖民间谚语、童谣等鲜活语料,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教材中融入短视频脚本、国际展会解说词、跨境电商文案等新型文体。例如,广东高校可设计“广交会商贸文化”单元,通过广式早茶交际英语对话、潮汕侨商创业故事英文写作等内容,培养学生用外语传播本土文化的能力。同时,配套开发数字化资源,通过扫码链接非遗传承人双语访谈视频、地域文化主题词云互动练习等,构建“纸质教材+在线平台”立体学习场景,提升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可视化水平。
开展实地调研实践,深化文化语言融合。高校外语院系可与地方文旅单位、非遗保护中心、博物馆等机构共建实践基地,根据地域文化特色设计差异化调研线路。例如,山西高校可联合平遥古城管委会开发晋商文化调研路线,包含票号旧址考察、晋商后裔访谈等环节;四川高校可与蜀锦织造博物馆合作设立“传统工艺调研工坊”,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文化场域。调研前需组建跨学科指导团队,由外语教师、文化学者共同设计调研方案,明确语言任务(如用英语撰写访谈提纲、用日语记录工艺术语等)和文化目标(如梳理非遗传承谱系、分析地域文化特征等)。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需结合听、说、读、写多方面技能开展外语访谈,向传承人了解传统技艺并详细记录口述历史,同时要整理博物馆内双语说明牌并比较不同译文表达是否准确。参与民俗活动也是调研的重要环节,需要在过程中撰写多语言观察笔记。例如,陕西学生观看关中社火表演时,用俄语描述仪式流程和文化意涵。这样的调研方式可打破课堂模拟局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深入理解语言符号与传统习俗的紧密关系。
学生需将实地资料转化为多元化语言作品,编写地域文化多语种调研报告,为地方文旅部门提供国际传播素材;创作博物馆双语讲解词,如西安学生为兵马俑坑设计英语导览脚本,并融入“秦腔脸谱”“青铜爵器”等文化意象的外语阐释;制作微纪录片或短视频,如贵州学生用苗语与英语双语呈现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通过国际平台广泛传播。
引入本土传承力量,创新文化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外语院系可与地方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共建“文化传承导师库”,按地域文化类别分类吸纳传承人资源。例如,安徽高校收录徽州木雕艺人、黄梅戏演员;甘肃高校纳入敦煌壁画修复师、裕固族民歌传承人等。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传承人进课堂的频次、内容与教学目标,形成学期固定授课、节庆专题讲座的常态化机制。例如,陕西高校每学期邀请华县皮影戏传承人开展2次工作坊;浙江高校在端午节前邀请龙舟制作匠人开展专题授课,确保文化传承的持续性。其次,设计涵盖技艺展示、文化阐释、语言转化的递进式教学模块。传承人现场演示核心技艺时,外语教师同步开展双语学术解读。例如,川剧变脸艺人展示抹脸技法时,教师从戏剧美学角度用英语解析“五色脸谱”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掌握“脸谱纹样”“程式化动作”等专业术语的外语表达范式。课程可设置“文化解码”环节,让学生用外语采访传承人,并整理口述史资料。例如,云南高校学生通过用缅甸语记录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的传承故事,既锻炼跨语言沟通能力,又抢救性地保存地域文化记忆。最后,开展工作坊、项目制实践教学。传承人可与外语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完成文化传播项目。例如,苏州评弹艺人与英语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将评弹选段译为英语韵文,并制作双语光碟;景德镇陶瓷匠人带领学生用意大利语撰写陶瓷工坊参观游记,为当地陶瓷企业设计国际客户接待话术。部分高校可开设“文化传承翻译工作坊”,让学生在传承人指导下完成非遗技艺手册的多语种编译,如将苗族银饰锻造的“錾刻”“鎏金”等工艺术语精准译为法语、西班牙语等,提升专业翻译能力。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地域文化传播。高校外语院系可与海外姐妹院校签订“地域文化国际传播”合作协议,开展双向交流项目。例如,与东南亚高校联合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对比研究”,组织中国学生用英语讲解福建泉州宋元海洋贸易遗址,而东南亚学生用汉语介绍当地郑和遗迹,通过线上研讨会形成多语种研究报告。建立“文化大使”交换计划,选派学生赴海外高校创办地域文化工作坊。例如,陕西学生在法国高校演示安塞腰鼓的韵律节奏;云南学生在泰国大学展示傣族孔雀舞的服饰美学,以身体语言打破文化隔阂。
开发数字化国际传播平台。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搭建“地域文化数字展厅”,如敦煌研究院与海外高校合作推出“数字莫高窟”多语种交互系统,使学生可参与壁画故事的英、法、西班牙语配音与解说词撰写。依托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开设“中国地域文化”账号,定期发布学生制作的微视频,如四川高校学生用日语记录自贡灯会的扎制工艺;内蒙古学生用俄语拍摄草原那达慕大会的竞技场景,通过多元形式提升传播感染力。高校还可联合国际教育机构开发“地域文化在线课程”,如将徽州建筑文化纳入海外高校的中文课程体系,由中外教师共同授课。
举办跨国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地域文化国际调研营”,并邀请海外学生来华实地考察,如邀请德国学生在山西调研晋商票号文化、日本学生在浙江探访南宋官窑遗址,合作完成多语种调研报告并提交给地方文旅部门。承办国际文化论坛,如“长江流域文化与世界文明”国际研讨会,设置“方言与地域文化”“非遗的现代转译”等议题,让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会务翻译,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推动孔子学院地域文化专项,如在海外孔院开设“陕北民歌工作坊”“景德镇陶瓷艺术课程”,由中方院校学生担任助教,辅助海外教师开展文化教学。这种交流平台的搭建,可使地域文化突破地理边界,成为国际教育合作的鲜活素材。
地域文化与高校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既是对“文化自信”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又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通过特色教材开发、实地调研实践等多元举措,该模式可实现语言教学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跃迁,既为地域文化注入跨语言传播的现代活力,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微观文化支点,彰显教育实践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作者:刘聪,吉林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