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助力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下简称“国通语”),为在校大学生搭建实践锻炼平台,7月12日至22日,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组建5支实践团队,分赴四川阿坝、凉山、云南迪庆、新疆伊犁等地,深入牧区、乡村、中小学、社区等地,开展“百名师生进基层 专业助力推普”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开展理论宣讲,打通创新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7月12日,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动员学习交流座谈会召开,大家围绕“我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做贡献”主题进行学习研讨。大家表示,作为高校宣讲员,要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主动走进校园、村(社区),广泛开展宣讲,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各族群众认识到学习国通语的重要性,理解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实践期间,各实践团与当地镇团委工作人员、“返家乡”社会实践志愿者和“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微宣讲活动,分组走进当地群众家中、田间地头、商店等地聊家常、干农活,以互动式、规模化、下沉式的形式开展学习国通语重要性的宣讲。
7月14日,云南迪庆实践团在德钦县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开展“感恩奋进,坚持读书,圆梦理想”主题活动,团队成员为当地青少年分享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故事,从自身的求学、成长和大学生活出发,让大家切身体会到党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关心、关爱和关注,希望青少年们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坚定接受更高教育的理想信念,用真才实学回报家乡、建设家乡。
开展红色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做红色精神的传承人
实践教育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红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依托当地的博物馆、烈士纪念碑、党史馆等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教学,让学生们在实践大课堂中学党史、学思想、悟真理。
7月12日至13日,云南迪庆实践团开展重温红军长征革命历史教育活动,大家参观迪庆红军长征纪念馆、贺龙桥,回顾这段峥嵘岁月,深入感悟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7月14日,四川凉山实践团前往红军树村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聆听革命先辈在此休整补给、用朴实话语宣传革命思想的事迹,瞻仰百年“红军树”;带队教师还围绕红军长征过凉山、“彝海结盟”等内容,为学生现场讲授微党课,鼓励青年学子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贡献青年力量。7月18日,四川阿坝实践团参观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缅怀地震遇难同胞。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了地震中教师护生、群众自救互救的感人故事,深刻感受抗震救灾精神及灾后重建的成果,领悟团结奋斗的力量。
开展推普行动,彰显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
活动期间,各实践团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优势和作用,立足专业优势,在民族地区开展推广普及国通语专项行动。四川阿坝实践团赴红原县中学、州藏文中学开展“典耀巴蜀 语泽三州”推普兴乡宣讲活动,以中华经典诵写讲等系列活动阐述国通语对于个人成长成才、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四川凉山实践团精心构建“工作座谈+城乡走访+语言景观调研”的立体调研体系,深入普格县五道箐镇、荞窝镇及布拖县美撒村等当地政府部门、农牧民家中开展调研,结合村内儿童学习特点,开设“趣味推普小课堂”,借助谜语竞猜、“我心中的语言”主题绘画等形式,充分激发孩子们学习国通语的兴趣。新疆伊犁团实施“非遗+推普”计划,以当地特色皮雕、羊皮烙画等非遗技艺作为核心载体,引进面具脸谱、老河口木版年画等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文化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自觉说好用好国通语的意识与能力。
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高位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结合学科专业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成立由老中青三代教师、本硕博学生组成的“推普铸魂”先锋党支部,深入民族地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廖昕宇、常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