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青果山到珞珈山,田艳青“走”过了不同寻常的19年。
7月22日,田艳青以高考631分(少数民族加分10分)被武汉大学历史学类普通批录取。
她通过手机,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曾为自己打造“一个人的小学”的支教老师袁辉。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青果山村,看着田艳青长大的乡亲们都知道,对这个从小患有“成骨不全症”的“瓷娃娃”来说,“一切就像是个神话”。
19年,7次骨折,身体的不便与绵延的大山,没有禁锢住这颗被众多善意托举起的心,田艳青的人生正在铺展出新的画卷。
在家读完小学
田艳青的家位于青果山村的一处山坳里,父母务农,家里有个姐姐。从小,“一不小心就骨折”成为田艳青需要面对的考验。
2012年9月,6岁的田艳青到邻村的姜家湾教学点上学。担心她再次骨折,父母对她的叮嘱是“不要跑跳”。
伴随新学期开学,南京大学毕业生袁辉出现在了姜家湾教学点。
这个高材生毕业时谢绝了导师推荐的工作机会,辗转在四川、贵州的几所村小支教。听说了姜家湾教学点“拐杖老师”谭定才的故事,24岁的他来到这个距离老家江苏徐州1000多公里的地方。
课间孩子们爱打闹,聚在一起玩滑梯,只有田艳青一个人倚在教室门口,神情“冷静而严肃”。袁辉询问她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玩,她却默不作声。然而转眼,田艳青又因自己的“不礼貌”而后悔,她找到袁老师,怯生生告诉他,妈妈不让她跑跳。
上一年级没几天,在回家路上,田艳青再次骨折了。
巴东县民族医院邀请专家会诊,确诊田艳青患上了“成骨不全症”(俗称“瓷娃娃”)——骨头异常脆弱,哪怕是遇上轻微碰撞,也可能发生严重骨折。
田艳青在校园里的小学时光戛然而止。
彼时,父母忙于农活,休学在家的田艳青只能坐在轮椅上,不能下地行走,一个人终日枯坐,“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灰暗”。
多年后,田艳青常常在想,如果没有那天袁老师在家门口挤出的那道光,在这个普通的小山村里,自己这样的女孩儿只会像野草一样困在大山。
留意到田艳青没来上学,袁辉上门家访后决定送教上门。第一年,袁辉每周抽出两段午休时间,徒步3公里来到田艳青家中,所有科目一个人教。一年后,因教学点合并,袁辉转至清太坪镇白沙坪小学支教。学校到田艳青家的路程也增至8公里,袁辉专门购置了一辆二手摩托车送教,随着田艳青课业任务增加,上课频率也提高为1周3次。
遇上下雪天,袁辉便翻山越岭走路前往,单程需要两个多小时,鞋子被雪水打湿、裹满泥巴、摔跤……寒来暑往,算上休学的大半年,田艳青在家“读”小学用了近7年时间,袁辉送教未缺席过一次,骑坏了好几辆二手摩托车。
其间,袁辉不止一次有“入编”等机会离开清太坪镇。但他放心不下田艳青,选择了留下。
“看到整个世界,光彩才会映照到眼里心里”
田艳青留给袁辉的最初印象是话不多。不过,经过一两次的上门辅导过后,袁辉便发现这个孩子并不内向,而且擅长思考与表达。
田艳青的眼神总是专注的,如一汪平静的湖水。袁辉注意到,无论是阅读速度还是思考能力,田艳青都超出了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
袁辉带给她的新书,她一周内就能看完,还能讲出自己的见解。家里装了电脑,田艳青对社交媒体与电子游戏不感兴趣,只是用电脑上网课、听英语。闲暇时,她更愿意去观察家门口的一花一叶,用手机拍下它们的美好。
这些习惯,是袁辉潜移默化间“带”给田艳青的。
语数外等功课,并不是袁辉上门辅导田艳青期间他们交流的全部内容。逗逗家里养的小狗,看看山间的风起云涌,与家里人闲谈,这都是学习之余,他们一同去做的事。田艳青观察到,再寻常的事物,在袁老师的眼里与镜头下也能充满生命力,渐渐的,她也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在袁辉看来,正是因为身体受限,田艳青更要学会“看见”生活中的美好,“看到整个世界,光彩才会映照到眼里心里”。
袁辉还教田艳青写诗。身边的小狗、天上的流云,都能成为田艳青笔下的意象。她逐渐明白,哪怕身体被困一隅,也能通过读书、写作等方式来收获内心的丰盈。
直到田艳青住校读初中后,袁辉才从白沙坪小学转走,继续在恩施州内的山乡中小学支教,并定期去看望她。
“瓷娃娃”没有“玻璃心”
初中时,白沙中学专门腾出了一间改造房供母女二人居住,但她们的日常生活仍有诸多不便。
受手术影响,田艳青的双腿有残疾,常年缺乏锻炼又使得她肌肉力量不足,需要身材瘦小的母亲背着往返于宿舍与教室间,遇上雨雪天这一小段路更是艰难。
田艳青下定决心加强锻炼。每天早上6点,一个拄着双拐的弱小身影准时出现在操场上,在母亲帮助下一瘸一拐地向前挪动。一个学期后,田艳青能拄着拐杖独立行走了。
2021年,田艳青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北省省级示范高中巴东一中。
高二时,数学难度提高,田艳青的成绩一度有所下滑。她便一个知识点接一个知识点地反复刷题。班主任陈海清老师盯自习时,常在转了好几圈过后发现,田艳青依旧在“啃”同一道题。遇到实在弄不懂的知识点,她便寻求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刨根问底。
田艳青不是没有因身体困局思绪起伏而烦恼的时刻,每到这时,她会大声唱歌,然后拼命背书、做题,“烦恼很知趣,很快就溜走了”。
坚强而又温和,谦虚而不自卑,是老师们对田艳青的一致评价。
田艳青的高中同桌宋林芳说,刚认识不久便发现,她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敏感,聊到身体状况时,也十分坦然。课间,这个爱说笑的姑娘的坚强和阳光更是让自己钦佩不已。
在擅长的科目上,田艳青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经常有同学跟她探讨解题思路,她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学。在同学们眼里,她俨然一位热心的“小老师”。
面对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她充满向往。虽然需要考虑不少现实困难,田艳青也并不过度焦虑。在这个19岁的姑娘看来,活在当下,是袁老师给她带来的“最重要一课”。
2019年,袁辉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如今,袁辉已走进大山支教13年,持续在山村学校播种希望。
中国青年报武汉7月22日电
郭天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娟娟 雷宇
2025年07月2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