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毕业季,许多求职博主通过分享职业规划、求职经验,为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提供参考,弥合了校园与职场之间的信息差,赢得了大量关注与认可。
然而,在“人人皆可为博主”的当下,部分求职博主并非基于事实讨论就业现状,而是通过“抽样放大”“情绪先行”的方式,将个别极端案例包装成普遍现象,表面上是在讲故事、分享经验,实则是在制造恐慌、博取流量。例如,有的博主以“帮你避坑”为名,劝导求职者“公司小的不去”“做销售的不去”“HR主动找你的不去”等,宣扬非此即彼的择业标准。
事实上,知名大厂的产品、技术、设计等岗位,虽待遇优渥、路径清晰,但岗位数量有限、竞争激烈;而中小企业,虽然在有些方面不及大厂,却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大多数年轻人可供选择、实现起步发展的重要去处。将其一概否定,不仅失之偏颇,也误导了大量求职者。
与此同时,一些求职博主甚至公然鼓吹在简历中造假,传授“面试时如何把编的说成真的”技巧,却从不提及“造假”可能带来的职业后果与法律风险。此外,还有博主声称招聘软件故意让人找不到工作,以此获利。
招聘平台的核心职能是撮合供需。只有企业能招到合适人才、求职者能顺利就业,平台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平台的成功与招聘方、求职者三方高度绑定,并非利益对立。
以行业某头部平台为例,2024年,该平台撮合简历交换量达18.4亿次。根据公开测算,企业在平台上获取有效简历及完成新员工入职的平均成本,远低于传统猎头普遍按年薪25%计费的价格,也低于欧美招聘服务的收费标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此前媒体报道中表示,招聘平台是当前就业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招聘平台运营方聚合岗位与求职者,优化产品机制、算法模型提升人岗匹配效率。
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就业工作,社会各方应基于事实、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展开理性探讨,而非放大对立情绪、追逐短期流量。
平台有优化空间,企业有改进责任,求职者也需调整心态。唯有多方协同、持续发力,推动供需精准匹配,方能更好服务青年群体高质量充分就业。(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