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
编者按:
作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上海自2012年率先启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试点以来,逐步构建起“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体系。最新出台的《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9个方面发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为展现上海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成效,生动诠释新时代上海教师群体的专业风采与教育智慧,光明网推出“育体铸魂 沪师风采”系列报道。报道将通过案例剖析与名师讲述等,解码上海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备受关注。为了让更多孩子爱上运动、享受运动的快乐,上海坚持面向人人,持续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近年来,上海市中小学将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实施科学、系统和过程性评价,推动青少年体育素养稳步提高,为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生一策运动处方 让体育素养培育更精准
开展运动技能等级测试,是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的重要方面。这是在上海市建平中学举行的一次体育素养测评的场景:一名女生正在投掷实心球,她的每一次投掷情况,都被实时记录下来,帮助她纠正动作,提高成绩;另一组学生在不同跑道上冲向50米终点,通过视频采集和记录系统,可以实现多人成绩同时记录。
据介绍,2021年6月,上海正式推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并发布2020年度上海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蓝皮书。该评价体系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涵盖态度、行为和成效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理论,明确了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和体质健康5个维度的详细指标体系、相应权重及测评方案。
金山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 上海市教委供图
为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养,除了针对学生体质健康等共性问题,强化耐力、上肢力量等训练,各学校还持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良好以下或相关指标存在不足的学生,开具运动处方并予以跟进指导,加强对特殊体质学生的关心关爱。做好优秀体育苗子的跟踪培养工作。
在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实施运动“处方”因材施练,分析学生的体质、能力按强弱分组,处方到人。对于体质较弱、能力较差或肥胖学生,教师从练习量和负荷上给予适当灵活的增减,以先减少其心理压力,多鼓励他们锻炼,坚定信心。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学校则面向六、七年级学生开设了研究型课程《运动厨房》(“厨房”为“处方的谐音”)。肥胖和超重组采用有氧运动菜单,标准和偏瘦组采用力量训练菜单,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方式,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最佳运动负荷范围确定每个运动项目的量,保证运动的科学性,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的体育素养上去了,一批体育苗子便脱颖而出。在浦东新区,二十多年来,游泳特色学校上海市白玉兰小学以游泳运动项目为载体,让孩子们体验运动的魅力,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刻苦坚韧的品质。该校与东方体育中心开启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青少年为奥运争光”项目选拔机制,学生每周在专业教练团队的指导下训练,为国家培养储备优秀游泳人才。这些年,该校先后为国家游泳队、上海市游泳队等输送运动员近70人。
体质健康智能监测 大数据护航健康成长
以往,每节体育课上,学生能够跑得多快、跳得多高、投得多远,运动能力是逐渐提升还是有所下降,这些数据除了记录在体育老师的登记簿上,学生和家长自己很难清晰知晓。如今,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一张实时更新的“运动画像”。
2021年6月,与上海市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同时亮相的还有上海中小学生体育素养大数据平台。这一学生体育素养智慧服务平台,以科技手段构建起数智化监测网络,推动学校体育从周期性抽查转向全周期跟踪,强化科学干预指导。
学生体育素养大数据平台专家组组长、同济大学凌培亮教授介绍,随着智能化设备进校园,学生的体育行为可以被及时记录下来,有助于实现体质和体育技能的多次测试、选优记录。根据测试结果,学校可对学生的体育素养提供更为贴身和贴心的干预,为学生开具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和生活习惯处方。
金山区亭林小学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 上海市教委供图
为做好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一些学校还引入AI辅助解决“小胖墩”“小绵羊”等的问题。比如,宝山区针对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智慧体育建设,包括利用智能硬件、AI教学助手等,对学生个性化体育锻炼提供指导与服务。静安区闸北第八中学把AI测试应用在体质健康监测、课堂教学等场景中,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对于体质健康相关指标明显偏低或持续下降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指导和干预,形成“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的闭环体系。
此外,上海还出台一系列方案和举措,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驾护航。其中,2023年印发的《上海市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将学生参加比赛、运动技能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则提出,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在金山区亭林小学,三年级学生们的体育课是围绕“小锄头”在“开心农场”进行农作劳动来设计的。该课程的情境源自生活、贴近生活、服务生活,让学生在“开心农场”模仿“小锄头”,进而去完成“锄杂草”“松土地”“种菜苗”一系列的农作活动,让学生在学练中既能提高身体的综合素质,又能培养爱劳动、能吃苦的精神品质,实现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光明网记者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