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申进科
蛇年新春,气象一新。
全国大中小学陆续开学了。开学第一课讲些啥?我的母校——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店镇第一初级中学,要开设“三百六十行状元课”,校长张继昌同志邀我前往和学生们聊一聊“三百六十行、行行报国心”的话题,讲一讲中国第五代战机歼-20的故事。说白了,这堂课就是国防教育课、爱国主义教育课。就在雨水(2月18日)这一天,我再次回到母校,向师生们报告了我的所思所想:感恩的心是中国心。
位于农村的黄店镇第一初级中学,着眼培育学生知农、爱农情怀,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编写《慧智劳动》校本课程,开发《红薯红》主题实践课程,每周保证一节劳动课,学校荣获省、市、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实践基地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案例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和2024全国新教育年会上分享。“感恩的心是中国心”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
履职人民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10年间,我一直是歼-20战机航迹首席发布人。再次回到母校,我特意敬赠母校一份特殊礼物——歼-20战机模型,以此表达感恩之情。在我的10年任期内,我向全世界、全中国传递一系列信息:歼-20用上了“中国心”。歼-20已经遍布“东南西北中”。歼-20振翅东海、南海和台海的壮美航迹,画出了一个强国强军的同心圆。
1.感恩父母
我的母校,是我的父亲曾经任教多年的学校,他先后担任过中学体育和语文老师。任教前,父亲在空军部队服役。
2024年5月,父亲离开了我们。送别父亲那一天,天空传来歼-20战机的轰鸣声……专程从北京赶来送别空军老兵的,有我的战友解瑾等人,还有战友王晓玉等人以各种方式致敬空军老兵……解瑾和王晓玉,都是和我一起多次执行巡航台湾岛任务的战友,歼-20振翅东海、南海和台海的壮美航迹,我们都有见证和记录……
歼-20振翅起飞 杨军/摄
父亲从空军部队退役后,扎根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一线,发现学好汉语拼音对于学生未来、学生生涯十分重要,但缺失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学拼音成为苦差事。让学生轻松学拼音、让老师轻松教拼音,是父亲从教35年一直在做的事。
结合教学经验历时4年,父亲设计制作的小学生拼写、识字活动教学卡片,研究完成的“申氏‘四步·八字’结构(程序)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讲练结合的方法问题,为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章可循的教学模式。他编写的《普通话音节读写规则》,成为“普通话教学研究资料新编”的内容之一。
父亲致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教育科学实验研究,8项教育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优化控制达标教学”教改模式实验研究》,获郑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采用活动教学卡片教学六年制小学低年级语文拼音、识字试验研究》,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申氏‘四步·八字’结构(程序)模式”试验研究》,获郑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河南省教学系统科研成果一等奖,分别填补了我国在这三个领域的空白。父亲为我国普通话教学研究留下的研究成果,后人一定能派上用场。
父母,是人生第一个遇见,为我们倾尽所有,把我们疼爱照顾。感恩父母,一定要多多陪伴。我现在竭尽所能来陪伴我的母亲,让老人家健康幸福、安享晚年。
2.感恩老师
我是个非常容易被感动的人,又非常愿意为感动我的人去做力所能及的一切事。当年我上高中时,化学老师吕书有在我遇到困难时无私地帮助了我。我一直记着他的恩情,坚持不懈寻找他18年,直到有一年春节才打听到他的下落。当我登门看望他时,吕老师已经不认得我了。
解放军报社原政工部主任编辑朱瑞清老师,曾经给予我莫大帮助。20多年前我在报社学习时,因囊中羞涩常常吃不饱饭,是朱老师常常让我到他家中吃碗面条。朱老师病重住院期间,我曾3次到医院去看望他。朱老师病逝后,我又到他家里看望陈阿姨。朱老师病逝后次年的清明节,我在山西大同出差,还以适当方式祭拜他。我写过一篇《深切怀念朱瑞清老师》,收录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碧野蓝天畅思录》一书。
2019年11月,唐宁老师不幸病逝。送别他的那一天,我带着空军新闻处全体同志身着军装正装,向我十分敬仰的老师告别。唐宁老师担任人民日报社内参部主任期间,为人民空军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2008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他带着我们几名年轻人,采写了一系列反映抗震救灾一线情况的内参报道,发挥了重要作用。空军抗震救灾官兵,铭记着他的功绩。
此后,唐宁老师十分关心人民空军的战略转型,带着我写了多篇内参报道,推进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人民空军永远都不能忘记。唐宁老师因为身体原因转岗人民网后,我们依然保持着深厚的战友之情。唐宁老师病重期间,我多次去探望他,回忆我们并肩战斗的难忘时光。他生前多次对我说,作为一名有作为的新闻人,一定要重视内参报道,提升驾驭内参报道的能力水平。
3.感恩近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在村子里,乡亲们就是我们的近邻;在学校里,老师们、同学们就是我们的近邻。平时,要友爱互助、守望相助;有难处时,要伸手拉一把、扶一把、帮一把。
就在黄店镇的打车李村,发生过一个71岁农民舍己救人立起崇德向善一盏灯的故事。新华每日电讯和湖北卫视、东南卫视等媒体作了深入报道。
2018年11月22日,打车李村69岁的村民李圆佗,晕倒在自家的红薯窖中。71岁的李有才路过遇到,只身下到3米深窖中救人,李圆佗醒了过来,而李有才却永远停止了呼吸。他的老伴黄丽对媒体记者说,救人危难是人的本能,希望媒体能多在农村宣传一些安全常识,这样或许能救更多人的生命。
“可敬的凡人善举,可敬的大爷大娘,老两口都是崇德向善一盏灯!”空军“80后”词作家李庆文、空军“70后”作曲家章荣强,不约而同从互联网上看到李有才的故事,感动在心底、感念在笔端,携手创作歌曲《阳光里有你的呼吸》,致敬这位农民英雄。时任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队长曹振忠,从互联网上看到李有才的凡人善举后,在飞行表演队的纪念封上写下两句话转送有关部门,向这位舍己救人的农民英雄致敬:人间有爱,星空有你!
“崇德向善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北京大学文化学者阎雨解析“李有才现象”说,农民英雄李有才,平时与乡邻守望相助,关键时候选择舍生取义,这种凡人善举,折射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依然传承弘扬的淳朴民风、良好家风、文明乡风。
4.感恩过往
1989年3月我当兵离家那天,全村人派代表送行,一辆大解放卡车都坐满了,一直送到县城,我真为这种真挚的感情而感动。尽管我现在生活在首都北京,但我无法忘记还生活在小乡村的他们,我这个“城里人”始终和我们的“村里人”保持“血肉联系”。
参军入伍前,我一直在农村生活,对牛和驴都非常熟悉。年少时,我喂过牛、放过牛、赶过牛,使牛犁过地、打过场、拉过粮,牛是我忠实的伙伴和我们家农耕时的主要劳动力。每逢过年,都要在牛槽上贴春联 “家畜兴旺”。
我还当过“瓜农小哥”。记得15岁那年,我赶着毛驴车去郑州城里卖瓜,来回百十里路,一车西瓜卖了五块多钱,吃饭花了两毛五。
我第一次坐飞机,是1996年冬天,我和战友们一起从外地回郑州。那天,从机场出来,我三叔赶着毛驴车来接我回家。飞机坐了50分钟,毛驴车坐了一个半小时,一天内体验了最先进和最落后的交通工具,至今记忆犹新。
2005年,我在上海一所院校读书。当时,我已经是营职干部了,但月工资只有1600多元,每个月还要还1000元的购房贷款,我拿到手里的钱实际上只有600元。一个月600元钱在北京生活,还要抚养年幼的儿子,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生活再艰难,有两件事我从不吝啬:一是给儿子买奶粉,二是买书。那年国庆节回北京时,听说《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公开发行,我骑自行车跑了好几个书店才买到一套,还特意要了精装本,花了96元钱。
感恩这些过往,是当年的苦日子磨砺,才有后来的好日子可享。母校的学子们,不会再像我当年那样“苦”,但我更加希望他们能刻苦学习、艰苦思考、坚韧成长。
5.感恩遇见
人这一生,就是一场遇见。遇见父母家人,遇见老婆孩子,遇见老师同学,遇见朋友知己,遇见各种机遇。无论哪种遇见,都值得珍惜和感恩。哪怕你的遇见没有心想事成,同样值得珍惜和期待。我写的一篇日记《追梦清华 感恩清华》,记录着一个农家子弟的追梦故事。
我初中毕业时,清华大学少年班招生,我有幸成为一名“预选对象”。那年5月23日,当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挂号信”转到我手中时,萌动的心久久未能平静。
然而,一个乡村少年的“清华梦”,终究未能实现。深怀对清华园的崇敬,我一直把那封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挂号信”保存到现在。一个发黄的信封,牵系着一名农家子弟的青春梦想。
追梦清华,终于有机会走进清华园,还见到了清华大学的校长和党委书记。那是2011年9月13日,空军主要领导出席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签约活动,带领空军机关、空军航空大学、空军装备研究院有关领导,参观了新一代互联网中心和清华大学校史馆。我作为空军外宣办主任一同前往,记录一条重要新闻:清华园走来一批年轻“空军蓝”。
空军与清华联合培养的首批飞行学员,通过3年学习打牢科技文化基础,全面汲取百年清华的文化精髓,培养“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价值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和“行胜于言”的务实作风,锻造新一代“精英”飞行员。
“空军蓝”相聚清华园 2011年新华社播发,申进科/摄
如今,《清华园走来一批年轻“空军蓝”》这条新闻,以及我给“清华班”首批飞行学员拍摄的“清华园合影”,成为记录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我的“清华梦”未圆,但我在清华园见证了战友们的“清华梦”,同样欣慰和自豪……感恩所有的遇见,努力做到不负不欠。一位在第11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中获得“最佳选手”的广东记者朋友对我说:农村只是你来时的路,脚踏实地才是你的人生态度!
担任空军外宣办主任的5年间,我一直助力空军招飞事业。军事飞行人才成长有特定的周期律,需要军地双方接续用力。当前,不少国家坚持“只有最好的学生才能成为空军飞行员”。与他们相比,我们国家还有差距。期待军地双方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注空天、支持国防”和“一人招飞、全省光荣”的浓厚氛围,为人民军队储备输送优秀飞行后备人才。
6.感恩同行
有人说,同行是冤家。我体会,团结同行是赢家,感恩同行是成长。具体说,包容同行的短板,放大同行的优长,推广同行的作品,点赞同行的成绩。
歼-20和歼-16、歼-10C,被称作“空中三剑客”,相关照片登上小学课本《科学》封面,登上强军主题纪念封,照片作者是战机摄影师杨军,这些都是我竭力推荐的。
2018年,杨军拍摄的“空中三剑客”照片,引起我的关注,决定在“空军发布”新媒体推送。随后,教育科学出版社要修订小学教科书《科学》,关注到“空军发布”推送的歼-20、歼-16、歼-10C编队训练同框照及网友作诗点评,致函空军协商使用作为两本新版教材封面照,我们给予大力支持。从2020年开始,全国每年都有近千万小学生用上新版教科书,“蓝天三剑客”震撼美图激起孩子们强军梦想。对此,网友点赞说“这样的教科书封面很科学!”
此后,我安排杨军参加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新闻发布会,向媒体记者介绍他拍摄“空中三剑客”的经过。杨军说,照片拍摄于一次实战化的对抗训练,三型战机编队出征。当时,前后连拍几十幅作品。这幅作品拍摄完成后,当时就给飞行员战友骄傲地说,这是真正的“空中三剑客”,也是新时代人民空军的空天新实力。
杨军和学生在一起 (资料照片)
这之后,有一个地方幼儿园请杨军给他们讲航空课,他从歼-6飞机一直讲到歼-20、从直升机讲到预警机,一堂课足足讲了一个多小时,从头到尾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要提问。在提问环节,孩子们记住了歼-20、歼-16、歼-10C战机,科幻的歼-20更是深深地印入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7.感恩时代
说起“空中三剑客”,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通飞歼-20和歼-16、歼-10C三型战机的空军飞行员陈浏。
2019年5月,人民空军发布六一快闪《“蓝天娃”的英雄情》,讲述了空后蓝天幼儿园77名小朋友致敬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王海所驾079号功勋战机的故事。曾就读空军两所蓝天幼儿园的歼-20飞行员陈浏在快闪中出镜,深情表达对空军战斗英雄的崇敬和热爱。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米格-15战机只能装200发炮弹,在我姥爷那一代飞行员心里,却永远装着201发,一旦党和人民需要,飞行员和战机就是射向敌机的最后一发炮弹,他们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这个故事来自中央电视台“正午国防军事”节目《歼-20飞行员陈浏:“将门之后”的强军梦想》。陈浏作为空军“一级战斗英雄”刘玉堤中将的外孙,在姥爷鼓励下奋飞蓝天,成为通飞“空中三剑客”飞行员,以“奋力奔跑就是让年轻人不要太畏首畏尾”的青春誓言,传承抗美援朝“空中拼刺刀”的战斗风骨。
5位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绘画资料)
“共产党培养我当飞行员,我没给中国人丢人”“我就是凭着勇敢,勇敢不怕死”等金句,出自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王海上将之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海带领一支年轻的飞行大队发扬“空中拼刺刀”精神,驾米格-15击落击伤敌机29架,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王海驾079号战机击落击伤9架敌机,先后荣立特等功、一等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当年,时任志愿军空军飞行大队长的张积慧在僚机配合下,一举击落号称“空中一霸”的美国王牌飞行员戴维斯所驾飞机。那时,张积慧刚刚过完25岁生日。
王海老英雄的战友孙生禄和赵宝桐,都是抗美援朝一级战斗英雄。赵宝桐击落敌机7架、击伤2架,创造了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击落敌机的最高纪录。孙生禄击落敌机6架、击伤1架,在1952年12月3日的空战中,为保护空中指挥员和机群壮烈牺牲,年仅24岁。王海曾用击落敌机的残骸制作一架米格-15战斗机模型赠予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表达对她为志愿军空军捐献米格-15战斗机之举的感谢。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代代相传的飞行梦,就是接力强军的青春梦。新时代新征程,陈浏和他的战友们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根基,接续奋斗,逐梦长空。
8.感恩科学
2021年10月1日,第13届中国航展新闻发布会在航展现场举办。中国航展适逢中国国庆节,这在航展历史上是第一次。为此,我发布一条为祖国“庆生”的信息——中国歼-20战斗机用上了“中国心”。中央电视台“正午国防军事”节目现场直播,相关内容迅即冲上微博热搜。
“今天上午在航展上进行飞行展示的歼-20战机,用上了‘中国心’!这个心,是心脏的‘心’。歼-20的战斗英姿,一直激励着军心、民心!”我在国庆之日发布会上如是说。
阳光照耀奋飞的航程。那次发布会的主题是:中国航展展现中国红、中国心、中国志。歼-20总设计师和歼-20飞行展示指挥员都参加了发布会,我与记者们分享一张照片《红太阳照耀歼-20》,引发共情共鸣。歼-20用上了“中国心”,感恩中国科学家的精忠报国。
歼-20空中受油 陈峰/摄
今年2月10日,有一条新闻刷屏了,武汉的鲜花销售一空,因为当天是送别黄旭华院士的日子。现场很多细节让人动容,花丛中,有人特意摆放了一艘核潜艇模型;也有人不远千里从外地赶来,专门送黄老一程;还有快递员说,送花的单子必须接,鲜花代表大家对他的怀念和致敬。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黄老的事迹,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硬核”,他为祖国“深潜”几十年,铸造国之重器核潜艇。黄老的一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他用自己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更足的底气,让和平和安全更有保障。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表达的就是对“国士无双”的无限敬意。
黄老逝世后,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师:赵仁恺、彭士禄、黄旭华、黄纬禄均已离开了我们。网友说,“如今,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唯有更硬核,让中华如日东升,才是最好的缅怀。
9.感恩使命
中国军人身上的“阳刚之气”,体现着先进军事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折射出军人作风的底色。军事新闻发言人要有“阳刚之气”,成为先进军事文化的崇尚者。这是我担任人民空军新闻发言人10年间的深切感受。
空中三剑客 杨军/摄
10年间的一次次历练,一场场考验,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常聚“阳刚之气”,才能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恪守维护国家利益的职责,才能不辜负组织信任和公众期待。
2013年11月23日,我担任人民空军新闻发言人的第一天,首次发布的就是《中国空军在东海防空识别区首次空中巡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媒体都及时作了报道。此后一周,又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空军履行使命任务的新闻发布,受到海内外舆论热切关注。
发布《我军主战飞机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常态化巡逻》这一信息那天晚上,我上网浏览了大家对这件事的评论,网友们的留言让我感动。有网友说,“除了老婆孩子不能贡献,其他家产包括自己都可以贡献出来保卫国家安全,支持空军的建设和发展”。我感触很深,几次流泪。涉及到爱我中华、捍卫主权等话题时,网友们都是齐心协力的,这让我很受鼓舞。凝聚中国力量、提振军心士气,就是当好新闻发言人的最大动力源。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不惹事也绝不怕事。在2021年8月的一次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新任美国空军部长声称“让中国感到恐惧”向外交部发言人提问。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建议他问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同不同意。随后,在第13届中国航展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周瑜就此向我提问,我当场告知中外记者: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中国军人的座右铭!在微博平台,央视军事主持的话题#中国空军“两个不怕”回应外军挑衅#登上热搜,话题阅读量1.1亿,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感恩新闻发言人的使命,给予我精忠报国的平台和机遇。这次在母校,我建议同学们: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有爱国之心、都要有民族气节,都要有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系人民空军首任新闻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