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浙江大学 练斐 李媛 李佳
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如何让世界精准感知中国、如何推动中国成为全球议题的制定者,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两大挑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要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有助于对内提供发展动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还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让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有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为此,高校应在涉外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1.“外语+”涉外人才模式
外语专业是培养涉外人才的主要阵地,人才培养目标紧贴时代之需、国家之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外语人新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就如何精准开展国际传播进行了深刻论述,提出要采用“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这就要求涉外人才既懂中国,也懂世界。
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首先需优化课程体系,将产出重心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随着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持续推进。全国外语专业以此为依托,对学科课程体系进行革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融入专业课程,以应对我国青年在国际交往中面临的中国社会文化叙事难题。通过对中国梦、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倡议等主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在夯实语言基本功的同时,认识中国成功发展的密码以及解决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钥匙,学习用国际可理解方式讲述中国。
其次,拓展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合作潜力。我国涉外人才培养的短板之一是能力壁垒,常见学生懂外语不懂专业、懂专业不懂外语等问题。目前,部分高校正在探索“外语+X”学科交叉育人。以浙江大学为例,学校基于国家战略和各专业国际合作的需求进行顶层设计,推出“涉外法治(英语-法学)”“德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法语-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在相关专业领域科技创新、合作及治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复合型涉外人才。
再者,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开发数智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可持续发展。积极通过建设慕课、知识图谱、AI助教、新形态教材等方式推动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混合式及AI赋能的教学实践,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通过举办全国赛事、拓展海内外社会实践资源等方式, 推动以赛促学,鼓励在做中学。利用多模态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与综合能力。
形成“专业促成 + 数智赋能 + 社会实践”多层级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涉外人才。
2.“国际组织+”模式
国际组织是涉外人才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渠道。不过,现阶段在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中工作的中国籍国际职员往往低于岗位配额,随着老一代任领导职位的官员退休,我国在各大国际组织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这将严重制约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球治理涵盖外交、农业、工业、生态、卫生等诸多专业领域,国家急需具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化人才。各高校应发挥学校优势特色,主动承担培养国际组织后备人才的重任。在全国范围内已逐步形成三类育人模式:1)以国际关系专业为依托的国际政治人才培养模式;2)以外语专业为基础的国际组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3)综合性大学整合全校力量的国际组织胜任力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国际组织人才要求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多课堂”融通的育人体系。第一,拓展师资队伍,采用国内外双导师、理论实践双导师制度,聘请海内外资深外交家、国际组织高级官员、国际问题和多边外交专家担任实践导师。第二,打造人才培养公共产品,为学生提供实践交流平台,通过承办国家部委、国际组织相关活动,借力外部资源。第三,开拓战略伙伴,与海外名校建立学生联合培养机制,与各大国际组织人才培训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第四,打通国际组织输送渠道,推送学生实地赴国际组织实习,培养国际组织后备人才。浙江大学经过多年实践,以“国际组织与国际交流”二级学科建设牵引人才培养,形成了“人才培养-实习-就业-再就业”的良性循环,“多轨协同、多专融通”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曾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具有推广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亟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涉外人才。依托人才培养助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国际话语能力建设,是高校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探索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涉外人才培养路径,助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