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烈辉(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就“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作出明确部署。能源行业特色高校是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市场信息的观测站,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刻把握国家战略与新能源行业发展大势,科学剖析能源建设与教育强国的内在逻辑,强化新能源领军人才培养,为发展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新能源领军人才是具备前瞻视野、深厚知识、丰富经验的高能级群体,能够科学把握新能源发展方向,在新能源技术创新突破、能源结构合理优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能源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培养新能源领军人才,对能源行业特色高校而言是同题共答。能源行业特色高校要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培养造就新能源领军人才。
一是着力培养具备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的高能级人才。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极其需要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力支撑。能源行业特色高校要挖掘和培育在新能源领域具有战略眼光、前瞻思维的高潜质优秀人才,培育造就新能源战略科学家人才梯队,培养能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的战略性领军人才,为提出和解决新能源发展的前瞻性、整体性、根本性问题蓄力赋能,全面服务高水平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新能源领域的卓越领军人才,须具备优秀领导能力,能够带领团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实现共同目标。能源行业特色高校要深度挖掘人才资源禀赋,着重培育能够承担新能源领域急难险重任务的人才,切实培养在科学规划、决策制定、团队管理、项目推进等方面自力更生、自信自强的高能级新能源领军人才。
二是努力培养具有专业学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新能源领域的专精特新人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能源行业特色高校要聚焦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双碳”战略,立足办学实际,聚力打造能源“高峰学院”“高原学科”,适时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壮大优势学科,增强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靶向性,为赋能新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培养创新型、专业型人才。能源行业特色高校要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创新求变,大力实施科研揭榜挂帅制度,聚焦强化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地热能、氢能、储能等学科布局,开辟新赛道,竞逐新能源,深化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开发利用,大力培养新能源领域创新型人才,切实解决从“0”到“1”的原始突破、重大创新,推动新能源领域质的提升,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三是大力培养具备卓越工程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新能源领域卓越工程师是在工程实践中有着卓越表现、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动主体,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技术能力,拥有团队协作、担当责任、敬业精神等优秀品质,是实现新能源领域从“1”到“100”量的积累的重要力量。能源行业特色高校要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打造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坚持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课程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路原理、电机控制等专业课程同步推进。要夯实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深化校企地合作形式,拓展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施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在实际工程中的技能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创新培养方式,推动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行业导师进入校园,为学生提供精准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了解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模式和企业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要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科学设置团队合作项目、课程,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要健全评估反馈机制,对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培养质量;坚持及时反馈调整,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是全力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和市场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能源大转型的深刻变革,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是深化国际新能源合作、保持国家战略主动的关键之策。能源行业特色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决策,锚定共建“一带一路”,围绕服务“双碳”目标,打造高水平能源科技国际合作平台与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畅通新能源领军人才培养堵点难点卡点,多渠道提升师生国际视野及全球胜任力。随着新能源市场向纵深推进,竞争愈演愈烈,加快培养洞悉新能源技术最新发展、把准新能源市场需求、掌握新能源政策变化的复合型人才是必然选择。能源行业特色高校要革新理念、创新思路、优化举措,紧扣影响新能源企业经营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选拔、培育人才,培养既懂经济运行,又懂油气形势,更懂新能源变革的复合型人才,为新能源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30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