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晚年提出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日前,在大城市教科院五次学术交流会暨第五届“脑科学与教育”学术会议上,院士专家们共同探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策,以期求解“钱学森之问”这一时代课题。
开展科学教育,激发并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
仰望浩瀚星空,探寻宇宙奥秘。天文学一直是备受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学科之一。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主要从事宇宙学和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发起并主持了天山地区开展的“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科学实验。
武向平说,每一个孩子不管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他们的科学兴趣都非常浓,也有好奇心。但孩子们的好奇心、个人兴趣却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减少。
“所以我们要提早介入,关注青少年成长,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保持自己的个性、天性,将来能做最好的自己。”武向平指出,未来世界是由科技主导的,世界的未来掌握在青少年手中。只有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未来才能产生科技精英。
什么是科技精英?在武向平看来,这个人要能提出颠覆性的理论,发明颠覆性的技术,引领世界科技大潮。
“科学教育是教会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搭建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全方位和多视角的知识体系,培育适宜未来科技精英成长的土壤和环境。”武向平表示,科学教育是因材施教,培养个人兴趣。通过20年努力,我们已经培养了一批具备科学家素质的中小学生,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科学梦。再经过15年努力,相信一定能够有很多孩子成长为科技精英。
武向平谈道,我们的认知水平,并不是不能突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天性,永远不会被束缚。这些知识点会留在他的心里,将来有一天,任何一个被突破都是自然科学的巨大突破,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
从小发现到大发明,从细微处创造未来
葆有了旺盛的科学兴趣、构筑了自主的知识体系后,那些从0到1的研究和发明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三体》中“纳米飞刃”切割巨轮的震撼场面,让人们“见识”到小纳米的大威力。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王中林的“纳米发电机”则让小能源产生大用途。
王中林是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在论坛上,王中林分享了从事近20年的纳米发电机原创研究背后的发明故事。
2005年,他开始带着学生研究生长纳米材料,在用原子力显微镜进行压电系数测量时,发现纳米材料输出了5毫伏的电压,于是“纳米发电机”的概念诞生。
他说:“我们第一次把单根纳米线放到人的手指上,用手指的动作来收集能量。这种能量是杂乱无章散落在环境中、无法再利用的低质量的能源。我们过去无法把这种杂乱的功变成电力,但是用纳米材料做的纳米发电机就有可能实现。”
后来他们发现,纳米发电机的输出可以持续提升。“在这一阶段,我们坚持寻找提升器件输出的方法。面对前路的困境,我们始终没有放弃。”王中林介绍,通过6个月的研究,他们发现是摩擦起电在这一现象中起了作用,于是他们的发电机有了新名字“摩擦纳米发电机”。
在生物工程中,任何器件植入体内都需要有电源才能工作。我们熟悉的心脏起搏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发明,为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获取能源的方式。
“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做成片状植入人体内。我们总共花费了12年的时间来制作心脏起搏器的自驱动。目前,我们已经做到凭借一次呼吸产生的能量,就能够满足驱动心脏起搏器运行一次半的需求。”王中林说。
小能源产生了大用途,且未来潜力巨大。预测未来不如去创造未来,王中林希望更多的青年学生能够投入到这项研究中去,使其发扬光大。
把学生都培养成“眼里有光”的人
多年来,不少高校探索创办名人班,它们打破专业学科壁垒,是高校开展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创办于2009年的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学院院长郑泉水认为,在大学阶段,每一位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寻找到自己独特的激情。清华“钱班”的理念就是让每个人找到他自己最喜欢的样子,找到他最喜欢、最擅长、觉得有意义的事。
“现在国内几十所大学都在借鉴‘钱班’的经验,一些中学也在探索思考。个性化的教育,是未来我们走出‘内卷’,让每一个小孩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完全可行之路。”郑泉水谈道,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不仅是文科生,理工科的学生也要学习人文知识,这样才能成为完整的个人。
“少年班”曾风靡一时。1978年,与改革开放同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创办。2008年,少年班升级为少年班学院。
中国科技大学心理学系执行主任孔燕,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班主任,她介绍说,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的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任选专业,少年班学院每年还会举办一次“教授摆地摊”活动,学生可以选择喜欢的方向和喜欢的教授,提前进入他的实验室。
她认为,中国科大少年班模式的基础宽厚实、专业精心活、自选专业、弹性学制、个性化培养等一系列举措,可供其他高校改革借鉴。
“优秀学生的样子是:喜欢、着迷、刨根问底、眼里有光。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在身,我们希望把学生都培养成眼里有光的人。”孔燕与教育同仁共勉。
关于脑科学与教育,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孙启高表示,对人脑发展规律的研究探索有助于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脑科学通过揭示学习机制,助力多元教育主体从物质层面认识学习的本质,深入了解认知活动,科学把控学习时机,营造适应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掌握教育学的本质,让教与学更为高效合理。 (光明网记者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