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新时代美育工作提出了目标和路径。美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在学校全面实施美育浸润工作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中华礼乐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其自身所蕴含的美育特点、美育思想与美育内涵为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遵循美育特点 落实浸润目标
《通知》提出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和以美育浸润学校三个层面的任务,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美育工作体系。“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遵循了美育工作的特点,让美育如春风化雨滋养学生们的心灵。美育不同于知识或技术教育,一方面与人的心性发展息息相关,具有明显的感性特征。另一方面,美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功利性和实用价值,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审美境界。美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美、感知美的能力,提升对优秀文化的理解能力,进而发展出良好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创意实践能力。自周公制礼作乐始,乐教成为当时主要的美育方式,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礼记·乐记》中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音乐是人心性的自由表达,因而对人的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华礼乐文化中“育”和“化”是“浸润”的核心思想与路径方法,而新时代让学生在美育大环境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这也是由“美育”特点和“浸润”目标的契合性所决定的。
厘清美育思想 提升审美素养
《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和合”精神是中华礼乐文化所蕴含的美育思想。新时代美育浸润工作继承这种“和合”思想,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无论是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都应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要正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摒弃艺术学科的“副科思维”。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夯实艺术课程基础,运用好、挖掘好各学科美育资源,不弃微末,不舍寸功,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同时,也要厘清美育工作的特殊性,预防艺术教育的“技术内卷”,不慕虚荣、不务虚功。实施美育浸润区别于艺术专业化教育,不是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和应接不暇的比赛展演,而是让学生在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中获得并提升审美素养,进而主动探索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
挖掘美育内涵 传承礼乐文化
实施美育浸润,不仅要扎根时代生活,建立科学有效的美育体系,更要深入挖掘中华礼乐文化中丰富的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弘扬和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和美育精神。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它的传承和发展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孕育出璀璨夺目的中华礼乐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中华美学精神形成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的美育以“感兴”为主要精神,即“感于物而兴”,重视外界环境和事物对心灵情感的触动和改变。实施美育浸润,要深刻领悟和挖掘中华礼乐文化中的美学精神和美育精神的内涵,结合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通知》的出台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任务、目标和路径。新时代的美育浸润工作不仅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这需要国家指路领航、学校真践实履、社会积极参与,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美育大环境,更需要以中华礼乐文化为精神内核,贯彻美育浸润行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作者:靳腾飞,系中央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