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建设与乡村遗产保护愈发备受关注。日前,贵州大学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乡土营造”驻村实践教学活动,旨在深化学生对乡村发展的理解,并为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一教学活动凸显了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参与与贡献。
学生灰作实践
学生团队先后对本寨和云山屯进行了村庄调研,挖掘了乡土建筑的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参与了乡村建设活动,为村寨内历史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提交给村委会作为今后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基础资料。主持此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唐洪刚教授强调,活动的核心目标在于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乡村需要的“一懂两爱”人才及企业需要的卓越工程创新人才,通过本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与奇特多样的自然基底交融蕴育出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的自然村寨。在深入乡村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参观了历史文化建筑的修复现场,还与村民的深度交流,探索了两个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历程、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民居的营造过程,将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提升服务乡村意识,落实家国情怀教育,树立文化自信,感悟“工匠精神”。
导师现场讲解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课程改革改变原有课题设计教师单独指导模式,根据知识点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引入乡村建设中管理人员、设计企业导师、本土工匠等人员协助教学,组织各教学环节讨论交流。学生们在这里,不只是简单地调研与观摩,在匠人师傅们的指导下,他们真实地体验了传统的木作、石作、灰作等建造技艺,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体悟到工匠之于乡土的深厚情感。这也让学生们不仅积累了专业知识,更在与乡村居民的交往中,学到了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人文精神。
此次贵州大学乡土营造移动课堂的驻村实践是“新工科”建设中的一次成功教学改革尝试。实践中,学生们对乡土建筑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为乡村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种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式,无疑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的青春活力。(李澳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