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暑期将至,五花八门的校外培训又活跃起来。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双减”后黯然离场的幼小衔接集训班重新登场,热度持续攀升的文化艺术类培训未按预付费新规执行,看似噱头十足的课程背后却是质量参差不齐的师资。
这样的现象并非孤例。不久前教育部官网发布的通知指出,“双减”政策落地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协同监管不足等问题依旧存在,防反弹压力仍然较大。对此,各地要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隐形变异学科培训,并在暑假期间对培训机构和个人以“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以及研学旅行、夏令营等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暑期历来是校外培训的旺季,加强规范治理很有必要。从媒体调查情况看,一些乱象的出现并不隐秘,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被明确不得开展的学科类培训项目有死灰复燃之势,二是部分非学科类培训依然存在收费混乱等现象。还有一些如少儿编程、机器人课程等,看起来“高大上”,实际师资水平却不高。
上述乱象颇具代表性,在具体的监管上要分类出击,例如对于明确不得开展的学科类培训,就该严肃查处。对于一些不规范的收费行为和资质不明的培训机构,则要加大治理力度。相关文件已经明确,采用预付费的付费方式,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60课时或时间跨度超过90日的培训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很多家长对此不知情,很容易被培训机构忽悠。同时,还要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对于家长投诉及时跟进处理;加大违法违规案例曝光力度,做到发现一起、处置一起、通报一起,形成警示震慑效应。
暑期校外培训市场的规范力度,很大程度上是检视治理成效和“双减”政策落实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培训旺季的市场规范治理到位,学生的负担真正降下来,相关治理和减负改革才能事半功倍。还要看到,“双减”和校外培训市场规范行动已开展数年,家长及培训机构都仍有一些观望心理,政策能否一如既往地执行好,直接考验整个社会的未来预期。因此,对于校外培训市场,就该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治理,容不得“一阵风”。尤其是当前“双减”政策正处于关键落实节点,相关部门要克服懈怠情绪,以持之以恒的态度严格落实好相关规定,向家长和校外培训市场释放积极的治理信号。这对于彻底扭转乱象、推动教育生态的根本改变,至关重要。
此外,正如教育部所提醒的,广大家长应调整好教育观念,理性看待、慎重选择校外培训,不盲目跟风报班,并注重防范预付费相关消费风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暑期就该是孩子真正的假期,就应让孩子放松身心、好好休息。用各种课外培训来填满孩子的假期,未必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当然,为更好解决部分家庭在暑期不便于陪护而不得不将孩子送往培训机构的问题,各地可考虑继续鼓励开展公益性质的暑期托管班,帮助更多孩子能享受安全、放松、充实的暑期生活。
(作者:朱昌俊,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