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贾玉洁(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同时,在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资本相匹配的国际话语能力,向世界展示大国形象,为国家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成为国家对外语人才的迫切要求。
回望历史,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一代又一代外语人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立德树人,体现出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而现在,外语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着教学中过度强调语言技能、教学内容“重外引、轻输出”、学生出现“本土文化失语症”等问题,过去得以“安身立命”的外语教学不断被质疑诟病,甚至连外语院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也饱受争议。
2021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中,肯定了外语教育事业所取得的可喜成绩,同时指出了外语教育事业的时代方位和发展方向,解决了长期困扰外语院校发展“何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性问题,成为外语院校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总书记指出:“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这段话为外语院校是否需要存在、为什么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希望你们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推动北外传承红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做出新的贡献”,则指明了外语院校培养“三有”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
打好“底色”,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外语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第12期《求是》杂志上发表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文章,文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文化自信必须成为每一位新时代青年的基本政治素养。由于专业学习的特殊环境,外语学生更易产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和价值取向的偏离,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坚守国家立场和民族文化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在外语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家国情怀和中国文化自信与认同应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落实到各门课程中,便应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可根据自身特点,通过“以内容为依托”的课程设计,全面推进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多语种版本“进培养方案、进课程大纲、进教学资料、进学生考核、进督导评价”,多措并举,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输入内容及语言产出任务,真正实现目的语语言能力与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建设新成就的深度了解和多路径表达必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唯有打好这层“底色”,培养学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担当和执着,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成色”,培养“有全球视野”的外语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国际化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在中国快速走向世界、世界也需要有效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经贸上互惠互利、文化上互学互鉴,形成了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
外语教育应引导学生保持客观理性的头脑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世界大势,努力培养世界眼光与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做到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有效融合、个人专业发展和国家更广泛深刻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提升需求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的氛围中加强学习交流,更加主动地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在国际交流中明确我国目前在世界场域中已形成的资本,在价值制高点上掌握话语权、从而主动参与构建国家话语体系,辩证看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最终实现教育引导外语专业学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外语教育要理解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认同并能够承担对外沟通交流、国家形象塑造,讲好中国故事和经验的国际可理解度的任务,助力实现人类文明的互通、互鉴和共荣。
坚守“本色”,培养“有专业本领”的外语人才。良好的专业能力是外语院校学生承担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伟大使命的关键能力。2018年初颁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外语教学应“融合语言学习与知识学习,以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外语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上述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在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理解沟通、交流互鉴的能力。然而,目前外语教育中这种高阶话语能力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新时代赋予外语学生的使命重任。
外语院校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结合“新文科”建设,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目前在“三进”过程中摸索出的“育德+育才”“理论+实践”“外语+中文”“课内+课外”“教学+科研”等融创型培育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要鼓励教师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学理阐释,努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复合型、应用型的外语专业人才,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提供人才支撑与储备。
新时代赋予外语教育新任务、新要求。外语人将不负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底色”“本色”与“成色”并重,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