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闻网讯 9月21日,基础医学院鲁友明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euron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ly Defined and Functionally Distinct Cholinergic Subnetworks”(胆碱能亚群神经网络的分子定义及功能区分)的研究论文。
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调控学习、记忆、注意和觉醒多种高级功能,在单细胞水平探索这些神经细胞的编码功能是脑科学前沿研究课题。近日,基础医学院鲁友明教授团队应用脑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和编辑技术,发现了两种不同分子、结构、生理和功能的胆碱能神经细胞。
研究人员首先构建多种重组酶突变小鼠,结合遗传标记、成像和记录技术,发现了D28K阳性(D28K+)和阴性(D28K )胆碱能神经细胞。D28K+胆碱能神经元呈现双极化形态,具有相对较低的放电频率和较高的动作电位触发阈值,而D28K 胆碱能神经元呈现多级形态,并伴有较高的放电频率。研究人员进一步对D28K+与D28K 胆碱能神经元进行顺行跨突触示踪,结合光遗传学及膜片钳记录,发现D28K+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和γ-氨基丁酸两种神经递质,支配腹侧海马兴奋性锥体细胞。D28K 神经元仅释放乙酰胆碱,投射至背侧齿状回颗粒细胞,形成两个不同结构和功能类型的胆碱能神经环路。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离D28K+和D28K 神经细胞,进行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结合CRISPR-Cas9单细胞基因编辑,发现kcnh1和cacna1h基因分别编码D28K+和D28K 细胞的生理和行为功能。应用功能获得型和缺失型突变研究,发现两种不同类型的胆碱能神经环路分别调控焦虑行为和空间记忆。这一研究成果为神经细胞功能分类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为理解胆碱能神经功能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基础医学院李鑫焱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余鸿雁和张冰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记忆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武汉脑科学中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