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播出“闪亮的名字”2022最美教师发布仪式。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年全国“最美教师”先进事迹。我校 机械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获评全国“最美教师” 。
“全国最美教师”熊有伦院士:坚守讲台56年
机器人是衡量现代科技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作为引领世界未来的颠覆性技术,我国想要成为机器人智造大国,离不开代代科研人才的创造奉献,熊有伦就是其中之一。56年来,他不离三尺讲台,更长期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机器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从0到1 勇闯“无人区”——
比起奠基人,他更像是研究机器人的“机器人 ”
1966年,刚从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的熊有伦,迈出了他科研生涯的第一步,从此就再也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
熊有伦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他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从零开始了机器人领域的探索。
熊有伦与科研团队交流
那时的他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和新概念:建立了精密测量的评定判别理论;换刀机械手实现了零的突破;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填补国内机器人研发空白;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的设计实现了我国汽车发动机类零件制造技术质的飞跃。
对于这些成就,熊有伦却鲜少提及,从成为一名教师开始,他跟自己的学生讨论得最多的就是科研,他的生活除了吃饭、上课、就是科研。
熊有伦与青年教师交流科研项目
熊有伦的爱好不多,基本上就是听听古典音乐——贝多芬的交响曲,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他,也是听着这些音乐继续着自己的科研工作。
极简生活到繁杂科研——
没有这独一份的淡泊宁静,哪来学术上的博大精深
熊有伦一直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学者,他的物质需求极低,衣着简单朴素,面容和蔼可亲,“两点一线”的科研生活是他的常态。
熊有伦对科研创新与教书育人有着最单纯的热爱,一个课题就是他的一切,一组数据可以耗尽他无数个日日夜夜,一个科学问题就能打破他难得的宁静。他的学生陶波说,有次看到熊老师正在洗衣服,竟然用手蘸着水就开始推演公式。
熊有伦为毕业生书写毕业赠言
如今的熊有伦,年过八旬仍笔耕不辍。他历经3年敲出72.9万字的著作《机器人学:建模、控制与视觉》,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建设奖一等奖,被誉为“当前机器人学科领域具有开创性的集大成之作”;他编写的《机器人操作》,更是被各大高校作为基础教材沿用至今。熊有伦的著作无不高度关注前沿技术理论,在自我更迭中保持学术活力。
科研与教学相长——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熊有伦五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他最擅长将前沿科学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科研与教学相长。
熊有伦为学生讲授《机器人学》
对于学生的教育,他一直有自己的坚持,一方面是要有创造精神、开拓精神,要走在科学前沿;另一方面就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相对枯燥的课程,熊有伦往往能凭借强大的科研基础和深厚的数学功底,用简洁明了的话语表达复杂逻辑和深刻含义,深入剖析间,意犹未尽时,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
据熊有伦的学生回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课程考核标准就创国内先河:不完全看考试成绩,而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查阅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在考核时侧重看学生是否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熊有伦还捐资设立了熊有伦智湖奖励基金,以此鼓励和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好、立志投身机器人前沿领域研究的优秀学生和青年学者。
熊有伦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这句话是熊有伦在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方向时经常提及的。他在精密测量领域成就很高,但却希望自己的学生从事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不断产生创新性成果。在五十六载的科教生涯中,熊有伦培养的学生中,15人入选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四代制造人将“国之大者”代代相传,为大国重器奋勇争先,为中华崛起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