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陕西延安“内外”兼修、“外引内改”,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老区释放教育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冯丽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
延安,是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全民族抗战的出发点。党中央曾在这里战斗工作了13个春秋,是全国红色革命旧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方。
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安市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考察时强调,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重视教育,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老区的基础教育,财政资金要向这方面倾斜。
近年来,延安市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力促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全面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多措并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老区的孩子们“学有所教”,全市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内外”兼修,呵护老区孩子幸福成长
4层的崭新教学楼,绿茵操场上足球门、篮球架、乒乓球台错落有致;舞蹈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齐全;教室里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等应有尽有。学校还专门开设厨房,为学生提供营养午餐……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多次软硬件提升,坐落在杨家岭革命旧址旁的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与40多年前只有一名教师、一孔土窑洞的村办小学形成天壤之别。
很多类似这样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近年来在延安这片土地上不断发生着。2016年以来,延安市累计投入8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480所,新增学位9.1万个。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全部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教育一体化成效初显。“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实现两个全覆盖,320所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了课后服务,参与教师1.8万名,惠及学生31.4万名。
“1933年冬天,闽西北特别冷,当时红一方面军总部进驻建宁,总政委周恩来住进小白楼,呼呼的北风刮得脸颊生疼……”延安育才学校一年级学生刘沐岩,绘声绘色地讲述红军战士和周恩来的故事《一件棉衣》,引来赞声一片。
红色故事宣讲是该校革命传统教育月的活动之一,也是学校将红色基因融入教育课堂、融入教学活动、融入教材课程的具体实践。作为党中央在延安创办的中央保育小学,延安育才学校一直坚持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提出的“为革命培养接班人”目标,把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依托全市445处红色革命旧址和30座革命纪念馆,延安市建成中小学党史国史教育基地129个、研学基地16个。延安坚持把班、团、队会放到革命旧址举行,把思政课上到纪念馆里,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各中小学纷纷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
延安市新区第一小学的红色长廊记录着从党的一大到党的十九大的发展历程,红色歌曲和经典诗词随处可见。“飞夺泸定桥”“重走长征路”“红色小传人”“延安十三年”等地面体育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走进历史。学校组织“红色小长征——徒步越野”,要求每名学生在小学6年内走遍延安每一处革命旧址,重温先辈事迹,体验长征艰辛,培养吃苦、奋斗的精神。延安新区外国语学校开辟8亩农场作为劳动示范教育基地,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和认知能力。每逢节假日,在杨家岭、枣园、宝塔山等革命旧址,都活跃着一群热情大方的“小小讲解员”——来自延安不同学校的小学生们义务为游客讲述延安红色故事。“小小讲解员”的经历,不仅让这些老区孩子变得开朗自信,也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什么是延安精神,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向外借力,搭建教育发展快车道
5月18日,一场跨越1200多公里的“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项目展示分享活动”线上培训在延安实验小学进行。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魏光明的微讲座《小学数学起点型核心知识体系建构与教学创新》,让延安实验小学数学教师眼前一亮,随后展开了热烈研讨。
“教育信息化打通了老区学校联通外面世界的窗户,助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延安实验小学校长孙郡霞说,建校10年,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STEM教学“领航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延安市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等100余项荣誉,其中,向外“取经”功不可没。
地处洛川县的延安市第一中学,是延安、无锡两市教育对口交流的结晶,也是教育深度合作的有力举措。
2002年,延安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洛川师范改制为延安市第一中学,由江苏省无锡市领办。2005年,学校晋升“陕西省标准化高中”。随后教育合作调整为支教方式,无锡市教育局每年选派6名骨干教师来校支教。截至目前,先后有18批121名无锡教师来延安一中支教,该校180名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先后赴无锡市的学校跟岗培训。
“20年来,无锡支教教师和教育讲学团为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他们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听评课、教研活动及报告会等形式,让这些理念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延安一中校长刘龙说。2019年,该校升级为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
目前,延安有3个县(市、区)建立起市、县、校结对帮扶教育协作运行机制。39所结对学校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
2021年以来,无锡派出37名支教教师分别在延安一中和延长、宜川、延川三县开展支教服务。其中,“无锡籍教师公开课周”教学活动开展示范观摩课58节,培训教师1469人次。无锡江阴市第一中学教师潘琦在延川支教期间,指导延川中学4名教师荣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11名教师荣获县级教学能手称号。
此外,延安市教育局还与北京、上海、广州、佛山、深圳、南京、南通等地建立友好关系,积极开展教学交流、师生互访、合作研究等活动,结对受益学校74所。北京的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一批国内基础教育名校也在延安培育起一大批新优质学校,让老区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对内改革,学校发展有了新起色
为实现老区的孩子“学有所教”、人生出彩,教育改革的号角在延安大地吹响。
由于基础教育薄弱,近20年来,延安市志丹县的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往西安、延安等地上学,优秀教师不断流失,群众颇有怨言。
“志丹县有中国革命‘红都’的美誉。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今天,我们若是连老区的教育都搞不好,就对不起他们。”面对学校硬件设施老化、教师人心不稳、社会认可度低和招生难等窘境,志丹县高级中学校长路晓冰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用心写好“校本课程”“生本教育”“学本课堂”“师本成长”4本“书”,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学校立足校情实际,构建适合每名学生发展的多元学习“校本课程”体系,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以“生本教育”引领德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造以导为线、以学为主的“学本课堂”,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师本成长”策略,优化教师结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5年来,学校把有限的资金全部用于更换课桌椅、多媒体设备,更新舞蹈、音乐、美术等功能教室,翻新田径场、篮球场等教育教学需要的设施设备上。
5年的稳扎稳打之后,这所薄弱县域高中有了明显起色:累计培养省市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33名;物理教师连续3年在延安市学科教学大赛夺得第一;2021年200余名基础薄弱学生圆了大学梦;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显著上升,外流生源明显回流。
延安市宝塔区聚焦体制机制弊端,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真刀真枪实施人事制度、收入分配、职称评聘、招生入学和教育教学“五项改革”。2021年,宝塔区新聘校(园)长27人、交流聘任17人、解聘12人,中小学管理层由改革前的457人精减到373人;组建城乡一体化教育集团9个,甘谷驿学校、松树林小学等集团化办学成员校学生回流明显;引进第三方开展中小学教学视导,累计视导学校121所(次),培育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学校12所。
宝塔区第三中学按照“竞聘上岗、择优录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等原则,实行职称评聘分离,彻底破除“一评定终身”,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改革让学校发展释放新活力,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