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央广网对话教育部基教司司长吕玉刚、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
央广网北京12月30日消息(记者明艳 实习记者许心怡) 距离7月24日 “双减”政策公布过去了半年,全国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工作部署的第一个学期也即将结束。日前,央广网就“双减”话题,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及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他们分别从政策制定者和一线工作者的视角,回顾了“双减”以来的重要变化。
吕玉刚司长谈到,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初显,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窦桂梅校长提到,“双减”的主体是学生,学校对于“双减”要结合实际,研究背后的实质,把国家的战略和要求落实到学生每一天的生活中去,依靠“课程-课堂-课业”“课内-课外”等多种方式的统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落实“双减”,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央广网:今年7月出台的“双减”政策提出了短中长期目标。现在学校落实“双减”的进展情况如何,已经取得哪些重要成果?
吕玉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部署,教育部坚持把落实“双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并作为部党组的“一号工程”,紧紧抓住秋季学期这个落实“双减”的关键阶段,采取“百日会战”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务求开好局、起好步,坚决把中央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落实“双减”工作的关键是做优做强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按照“双减”文件部署,学校落实“双减”任务,重点要抓好“三个提高”,一是提高作业管理水平,二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三是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切实做到减负提质,努力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
为切实做好新学期落实工作,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作业管理、考试管理、课后服务等系列配套文件,建立了直通20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双减”工作直报平台,通过学校直报、双周通报、每月调度、案例推广、社会监督等方式,推动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认真落实“双减”任务。
经过各地各校共同努力,广大教师积极作为、辛勤奉献,学校落实“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二是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各地各校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基本实现了“5+2”全覆盖,课后服务项目质量有效提升,在课后服务时间不仅指导学生有效完成书面作业,还普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高度重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学工作指导。99.4%的学校建立了教学基本规程,注重强化教学管理、教研备课、教学评价,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普遍做到了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建立了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保障学生学业质量。
学校落实“双减”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社会各界普遍欢迎和好评。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初显,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中青报调查显示,72.7%的家长反映原来存在的教育焦虑问题有所缓解。学校直报平台收到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学校减负提质工作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凝聚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等有关部门的协同推进,特别是广大一线学校校长、教师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在这里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窦桂梅:感谢吕司长对我们一线全体教师的问候和关心,刚才司长谈到了“双减”当中的“三个提高”。作为一所基层学校,我们就应该思考如何从“三个提高”走向“三个落实”——“结合学校实际、认清‘双减’实质、产生一日生活实效”。围绕立德树人,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研究“双减”背后的教育本质,充分发挥和尊重学校的教育优势。把国家的战略和要求转化到学生的每一天。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一直提倡“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双减”后我们在谈“回到学校责任主体”,我们和团队们追问——责任主体是谁?是校长?还是老师?我们认为儿童就是责任的主体。换句话说,儿童是自己责任的主人,也是学习的主人,要在学校的生活里肩负起学习和生活的责任。
仅以清华附小的课表来谈谈“双减”之后的新变化:将国家课程优质落实在儿童一日生活的作息中,进行时间优化排序组合,保障身心调节、成长律动,创造儿童每一天新生活,促进素养提升。基于此,我们以儿童的方式制作了相应的课表:课表上半部分合理安排国家课程,确保国家课程的优质落实;课表下半部分是课后的个性自我选择学习提高时光。儿童的一日学校生活从“晨启时光”开始,经历“学习时光” “午秀时光”,到 “暮省时光”,学生带着自发总结的“三件好事”走出校园,回到父母怀抱,十余年坚持的尊重与感恩的“仪式”,成为每个成志少年一日生活的精神营养。从晨启到暮省,日月经天,点滴浸润。清华附小根据不同年级特点,不同学习诉求,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课表。“双减”后我们努力用一张课表撬动“双减”工作,更好的帮助儿童长成自己独特的模样。基于儿童高质量一日学校生活构建与实施,不断深化了课堂关系新实践场,增加了儿童自主探究的空间,赋能了儿童课堂学习内生力。
课后服务,教师是第一责任人
央广网:据您了解,目前在课后服务方面,师资力量不足或已有服务难以满足需要的情况是否普遍存在?下一步,如何为教师减轻负担?如何指导学校丰富课后服务?
吕玉刚:做好课后服务是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举措,不仅解决了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的问题,更是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各地各校高度重视做好课后服务工作,90%以上的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已经基本实现了“5+2”校校全覆盖,学生参加比例达到了91.9%,能有这么多的学生主动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说明学校的课后服务项目是丰富的、质量是有吸引力的,总体上基本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据直报平台摸底调查,除普遍开展作业辅导答疑外,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学校开展了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
下一步,在丰富课后服务项目、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上,还要下更大功夫,进一步挖掘学校和教师潜力,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利用校外有益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更好满足学生需要。
近期,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充分发挥优秀科普人才和相关科普机构作用,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还将与文旅、体育等部门合作,统筹利用社会文化、体育等资源,切实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解决部分学校教师负担较重、人力不足问题。
窦桂梅:当“课后服务”这个词汇出现在家长或者社会面前时,我们往往会有一个错觉,学校只是在提供“服务”,但其实“服务”的背后是“育人”。课内和课后并不是主次的关系,课后服务不是辅助,而是学校育人的 “强助攻”。
“学习是最好的保养!”课后服务也可以成为教师的“第二进修学校”。我们把这个理念提出来,其实就是让老师们认识到,在这个场域里面既有原来的专业性,又强调了延展性。从专才到通才,通过课后服务这个场域,让老师丰富自己的专业成长。
当然一定要弄清角色,教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充实自己,更要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首先,“类对类”满足差异化需求。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将课后服务分为学业指导类、兴趣发展类、社团技能类。学生去寻找自己的路径,并在类的发展中找到同行学伴、实现成长进阶,学校和老师则提供满足这一切的路标。
其次,“点对点”针对性课程引导,班主任是课内与课后统一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课后服务的选课指导师。提供三种类型的选课指导方式:短板补齐型、特长增强型、视域延展型,学生在课后不仅学习有所长进,更能够增长见闻、结交伙伴、提升综合能力。目前清华附小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比例达到了95.7%。
总之,无论课内还是课后,清华附小不是用一件件事去填满时间,而是从育人视角规划时间,利用时间,甚至折叠时间,让儿童和教师在学校的一日生活里,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后,像过日子一样都能享受并创造快乐。这个过程就是老师与学生“双向奔赴”的过程,为儿童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空间。
(编者注:专访分为上下两篇,本文为上篇。以上访谈实录,经审阅,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