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第六届礼敬中华传统文化·校史中的红色印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部署,由教育部、光明日报社主办,光明网、全国高校思政网、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承办的第六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面向全国高校征集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系列作品,通过稿件、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各高校在党史学习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学习与创新,鼓励广大高校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增强使命担当,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充分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魏郁,字云溪,汉族,甘肃临洮人,1921年3月21日出生,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陇右工委兰州大学教工支部书记。解放前夕,在进行革命活动时被捕,牺牲时年仅28岁。
魏郁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志向远大,先后就读于临洮养正小学、临洮师范、兰州一中、中央大学。
魏郁(兰州大学供图)
在魏郁上小学时,“九一八事变”爆发,老师结合当时形势讲授的《满江红》《最后一课》等课文,使他受到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1935年,魏郁考入临洮师范。1936年9月,红四方面军长征路过临洮,在城郊驻留期间,宣传抗日反蒋,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建立人民政权和人民武装,进行攻城战斗,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撒下了革命火种。红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深深印在魏郁心中,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开始有了初步认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在临洮广泛开展。看到前方将士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英勇事迹,魏郁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立志读书不忘救国。
1938年上半年,他和几位同窗好友在校内举办《弹花》壁报,写诗作文,抒发个人志向,揭露黑暗社会,探讨时局形势,宣传抗日救国。接着,他们又成立了“群星消费合作社”,为教师和学生生活服务,借以广泛联系志同道合的青年。因活动有声有色,引起当局注意,勒令校方“予以解散”。但魏郁并未灰心,于1938年农历八月十五晚,又和几位挚友秘密成立了“陇社”,提出“团结志同道合青年,切磋学问,增长才能;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向恶势力作斗争;改造社会,振兴桑梓,造福人民”的办社宗旨,开展力所能及的利国利民活动。
1940年秋,魏郁从临洮师范毕业考入兰州中学(高中部)。自1937年11月起,日军出动飞机开始对兰州进行疯狂轰炸。此时的兰州中学已从兰州市迁往临洮县辛店镇(当时属洮沙县辛甸镇)继续办学。魏郁在兰州中学求学期间,仍坚持开展“陇社”的工作,提出“振兴甘肃、建设甘肃”的口号,并改社名为“兴陇社”(后取创建新甘肃之意,又改名“新陇社”)。在他领导下,组织不断壮大,活动日益活跃,社员已扩大到兰州其他学校和社会上的甘肃籍青年,活动范围也走出了校门。
1943年夏,魏郁离开兰州前往重庆求学,先入中央大学进修班,次年考入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从此,他有较多的机会看到《新华日报》和阅读许多进步书刊,也结识了更多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重庆地区活跃的政治气氛对魏郁有很大的影响,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觉悟进一步提高。
在中央大学学习时,他学识扎实、学术突出,毕业后于1948年魏郁随历史学家顾颉刚来到兰州大学任教。他治学严谨,工作出色,深得师生钦佩。顾先生称他是“最满意最得力的助手”。
1949年1月,魏郁在临洮加入了中共陇右工委地下党,并担任兰大教工支部书记。他在任教之余,更加积极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先后和中共陇右工委负责人牙含章、中共皋榆工委负责人罗扬实多次秘密联系,积极进行解放兰州的各项准备工作。他还在校内外发展了一批党员,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
兰州解放前夕,白色恐怖日趋严重,一些地下支部被破坏,党员被逮捕。在此险恶情况下,有的同志劝魏郁离开兰州,暂避风险。但魏郁考虑到人民解放军已逼近金城,兰州解放在即,各项工作刻不容缓,身为党的支部书记,怎能在此关键时刻离开呢?他依然按照党的指示,领导支部党员共同战斗。
1949年7月27日,魏郁与组织委员杨仪同时不幸被捕,被关进大沙沟监狱。敌人对他严刑审问,残酷折磨,但他坚贞不屈。面对敌人的淫威,魏郁义正辞严地说:“共产主义是真理,是甘露,是世界的未来,我信定了。头可断、血可流,此志绝不丢!”敌人从他的口中得不到任何关于党的秘密,便于8月21日深夜将其杀害。
烈士的一生,是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寻求光明、献身革命的一生。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为表彰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颁发了毛泽东主席签署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国家民政部也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兰州大学、临洮县委、临洮县人民政府都为烈士立了纪念碑,让人们永远纪念他。(资料来源:兰州大学 文字整理:田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