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还没上班获得收入,小覃就背上了一身债。为了解除不合理的合约,她还不得不进行了高额赔偿。”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全国多地发生大学生求职者陷入培训贷陷阱的事件。随着毕业求职旺季来临,求职者须提高警惕。
培训贷一般涉及IT、金融等领域,套路大多相似:培训机构招生人员通过在校园内外举办讲座,打着“分期付款压力小”的旗号,吸引一批又一批求职者。毕业生大多急于找工作,又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在游说之下签署“霸王协议”,稀里糊涂就背上了几万元的贷款。
背上培训贷的学生维权困难重重。受培训者在签署协议时往往是自愿的,因为缺乏充足证据证明机构存在诈骗行为,公安机关难以介入。同时,培训机构没有培训资质或无法履行一些承诺又不能直接导致合同失效,贷款支付的学费也就难以立即追回。此外,此类事件维权涉及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因坚持维权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大,还有被机构报复的顾虑,学生往往最终选择放弃。
维权的现实之难一方面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各部门积极作为提出更高要求。政府须厘清多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联合加强监管,对涉嫌合同诈骗、强制捆绑培训贷款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严惩侵害求职者权益的机构。另一方面,学生对培训贷的防范意识亟须提高。教育部门及高校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防骗宣讲教育,让学生掌握识别培训贷骗局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学生屡屡深陷培训贷,还暴露了学生科学职业观的缺失。很多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不了解市场形势,在求职中具有盲目性,也就容易被高薪吸引,进而落入培训贷圈套。这也呼吁高校应尽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并提前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校方可以积极帮助应届毕业生对接可靠的用人单位,提高毕业生实习率及就业率,降低面临求职困境的学生人数,对培训贷防患于未然。
大学生虽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往往没有意识到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金融风险。学校有责任向学生普及相关法律和金融知识,提醒学生在求职前做好相关知识储备,慎重选择培训机构及签订协议。 (作者:杨文越,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