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优秀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
首页> 教育频道> 要闻 > 正文

把优秀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11-20 13:41

把优秀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

—— 北航“以本为本”加强人才自主培养改革探索

本报记者 梁丹

  12项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78个本科专业中,国家级和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比92%;74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近100个省部级、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全部开放……

  “人才培养是根、本科教育为本,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基础和前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表示,学校要以一流理念、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服务、一流文化培养一流人才。

  如何坚持“以本为本”?亮眼数字背后,瞄准一流人才培养,北航有着怎样的改革探索?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咽鼓管和中耳压力平衡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大二那年,北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9级本科生付一凡带着课上的疑问请教授课教师汲婧。尽管这个问题有点儿“小”和“偏”,但是留心关注半年后,汲婧告诉付一凡,业内有位医生也在做相关研究。就这样,在校内外专家的帮助下,付一凡用一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科研初体验。

  “我的科研兴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通过这次尝试,付一凡发现,科研本质上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二那年的科研体验虽然是很小的一步,但给了我很多乐趣和信心”。

  今年,通过重重遴选,付一凡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他看来,比较早开始的科研经历和医工交叉背景是他能顺利入选的主要原因。“在北航,学校很重视我们的学科交叉能力,给了我们很开放和自由的课程选择,几乎覆盖了生物医学工程的全部领域。”

  今年秋季学期,北航“协和医班”正式开班。瞄准复合型未来拔尖医学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两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配备优质师资,推动交叉课程体系重构,培养富有工科素养的医学科学家和兼具医科知识的卓越工程师,为前沿医疗技术的创新及高端医疗装备“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贡献北航力量。

  面对“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之问,北航着力打造“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四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空天信医融合、工科优势集群、文理精品特色、前沿交叉显著的专业体系,面向未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以我国首位空间站载荷专家、北航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为榜样,如今,付一凡的心中也有一个梦想——成为我国首位“太空医生”。

  一流平台为人才培养筑基

  北航2022届本科生黄森的毕业设计很特别:以“共研一架飞机”这个工程目标为牵引,依托学校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他同来自学校4个不同学院的19名教师、27名学生共同完成了“智能协同无人机数字化协同设计”这个大课题。

  “当时,我负责的是无人机航电系统设计这个子课题,这也是我现在硕士期间继续研究的方向。”在黄森看来,比起聚焦在个别环节的常规毕业设计,跨学院、跨学科“让自己对无人机研制的全流程有了完整的认识”。

  复杂性、系统性是工程问题的突出特点。如何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工程研究、形成工程思维、提升实践能力?

  在北航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潘翀看来,关键是要有一批高质量的科教协同平台,帮助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经验。

  反思过去科研设备采购中存在的“应急”“补短板为主”和科教资源建设相对分散等问题,近年来,北航提出“不撒芝麻盐,要建重器”的科教协同平台建设目标,通过首批投资4亿元、分级分类建设的10个科教协同平台,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学校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

  作为重要的教学设施,如今,这批平台已经支撑起学校本科课程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专业课程、科研项目双驱育人的新机制提供了运行载体。以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平台为例,除了可供400余名学生同时开展10余个数字化飞行器设计实验实践外,平台已累计支持包含“飞机总体设计”等15门线下课程及“隐身飞机探究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等6门虚拟仿真课程教学,服务学生实验实践3677人次,支撑了7个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的建设。

  北航校长王云鹏表示,学校坚持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围绕重点方向搭平台、引人才、聚团队,将科研势能转化为人才培养新动能,支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从教34年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北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郭卫东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立带课时,当时的教研室主任党祖祺总是坐在最后一排认真聆听。“整整一个学期,党老师没落一节地全程听了我的课,并且每次课后都给我做分析,肯定优点、纠正不足,这段经历让我受益一生。”郭卫东说。

  “传、帮、带”三阶段式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是北航的传统。随着一大批年轻教师逐渐走上课堂,如何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成了学校工作的另一大重点。近年来,学校科学规划人才梯队,发挥人才培育引进的“四个效应”,通过分系列发展与评价机制改革,建立了“教研、教学、研究、实验和管理服务”五大系列,构建了“分类管理,科学评价,强化责任,人尽其才”的分系列发展与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扎根课堂、潜心育人。

  “好教师一定是从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好的课堂一定是评出来、督出来的。”从2021年春季学期起,北航相继在本科教学中启动了全员随堂听课制度、大同行评价机制、“集中听课月”制度等,并持续发布“一对一”督导听课和学生评教结果,对教学质量低的教师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对评价结果差的教师实行“授课熔断”,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作为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北航外国语学院教授胥国红已经通过推门听课、在线随机看课等方式旁听了不少课,“越来越多的教师对站上讲台、讲好课充满自豪感。争做好老师、上好每节课的良好氛围,已经在学校里蔚然成风”。

  从2017年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以来,北航围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跑出了“加速度”,从人才培养四强模式的凝练总结,到“把一流学生培养成一流人才”的教育质量理念的提出,北航为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如何“固本强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重庆涪陵:综合保税区推动外贸保稳提质

  • 首届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2023-11-14 15:37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11-13 16:43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11-09 15:54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11-08 15:29
2023年11月7日,俯瞰江苏省泰州市天德湖公园景色。
2023-11-07 15:35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11-06 16:19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2023-11-06 16:18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10-26 13:16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2023-10-14 23:36
醉美阿尔山
2023-10-09 10:22
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2023-10-08 16:39
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
2023-09-19 17:52
加载更多